当前位置:

那一年我在社教扶贫路上

来源:本网原创 作者:李宙新 编辑:龙志飞 2019-11-22 17:32:00
时刻新闻
—分享—

1991年,我市有12个乡开展“抓社教、促扶贫、奔小康”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市委指派我担任烟坪乡(现并入州门司镇)社教工作队队长,与市财政局、市人民法院、市民政局、市人武部、市农业银行、市林业局等六个单位派来的13名工作队员于元月10日进驻该乡,同年12月底社教结束,时间整整一年。那年,我52岁,能吃能睡,走路带风。当前,我市正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践行初心使命,决胜脱贫攻坚之际,回望当年激情燃烧的社教扶贫岁月,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桩桩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年:走村串户,了解民情。烟坪乡地处八面山下,是我市一个偏远山区与老区乡,也是一个开门见山,出门爬山,,天苍苍野茫茫,常年云遮雾盖的偏僻贫困乡。通过进村入户了解到,当时烟坪的现状有“三差”:一是山高水冷自然条件差。乡政府所在地海拔720米,一般村组座落在800-1300米之间,少数村组种一季中稻也失收。二是偏远贫困经济基础差。1990年农民人平纯收入324元,比市平均低31.5%;1988-1990年财政分成所得三年平均为3.2万元,比市平均低62%,维持乡政府机关正常运转也感到困难。三是资金短缺单位面貌差。整个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公房多属破旧危房。仅21名职工的供销社,欠贷款56万元,资不抵债,亏损40多万元,“你欠我,我欠他,一起欠国家”。包袱越背越重。还有行路难、饮水难、过桥难、用电照明难、文化娱乐活动难、干部职工、教师学生住房难、农民看病、做计生手术难、低产田改造资金难、特困户多山民生活难等九大难题。一些住在山旮旯里的贫困户,云深不知处,平日少人问,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还有更多的老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一辈子未走出过大山。点着松光照明,烤着柴蔸火取暖,喝着自家酿造的杂粮酒,说什么“苞谷酒,蔸脑火,神仙不如我”。不知道山外的变化,亦穷亦安,还觉得很满足。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汉思想也大有人在。烟坪乡党委、乡政府、市委驻烟坪乡社教工作队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呈送汇报《烟坪乡困难情况调查报告》。

那一年:领导重视,深入调研。时任市委常委12名中有8名,市政府领导成员9名中有7名来过烟坪调查视察,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和看望工作队员。3月,时任市委书记瞿龙彬,带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驱车来到烟坪。下村组查实情,摸棉被揭米缸,拉家常问计策,听汇报作批示。明确市委市政府对烟坪乡一要抓重点,二要倾斜政策,各部门各单位要大力帮助和支持。既要对城区建设锦上添花,更要对贫困山区贫困群众雪中送炭。并以瞿龙彬书记的名义写出调研报告,刊登在市委办《参阅件》的内部刊物上。王存湘副市长立即批示解决该乡飞播造林、林场修公路补助资金1.2万元。在3月22日-25日的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上,经过市人大常委会议通过,对烟坪乡工商税收分成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90%;干部下乡补贴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8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6元。

那一年:部门支援,倍送温暖。“一石激起千重浪”。市委书记的调研报告,烟坪乡的贫困状况,同样引起了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关注和关爱,获得了他们的同情和支持。有26个科局级以上单位支持烟坪的社教运动,关心烟坪人民的生产生活,为改变烟坪乡的落后面貌献计出力。他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职权范围许可的前提下,有25个单位共拨款65.8万元(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币值的10倍以上),支援水泥、尿素148吨。帮助该乡通电、通路、改水、架桥、兴修水利、改变村容村貌、维修校舍和建房等基础设施。有的还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工程项目工地,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一个行动比十遍说教更有力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市财政局的“三多”,更令人唏嘘和赞赏。一是送温暖献爱心的人多。局机关39人捐出现金3650元,粮票610斤(当时凭票购粮)、捐赠衣物166件(套),并直接送到特困户家中,为其驱寒保暖。对“雪中送炭,口渴送水,缺米送粮”的义举,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感动。二是下来了解情况的人多。共有30多人驱车直接到贫困村组农户,“相送兄弟情,聊驱一日寒”。参观特困家庭、乡直机关干部和学校师生居住的破旧危房。边参观边议论、有的同志当场落下同情的泪水。三是拨出的资金较多,用于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和单位、学校的房屋修缮。郴州地区财政局也拨款1万元,聊表心意,以示支持。社教工作队进驻以来,当地群众看到这么多部门、单位、厂矿送钱送物,口惠而实至。“穷在深山有远亲”,有人点赞,有人感慨:菩萨庙里坐,财源滚滚来。还有人戏说:“城里人吃肉,我们也可以喝口汤了”。话粗理不糙,可以理解。

那一年:机关社教,同步进行。机关社教也是农村社教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一安排,有序进行。围绕“强化服务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促进扶贫”,我们对乡政府机关、供销社、信用社、农技站、林管站、水管站、卫生院和粮站等10个单位130多名干部职工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促进机关单位工作作风转变,增强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自觉性。针对一些单位对支援农业、服务农业、扶贫奔小康意识淡薄的问题,进行农业基础地位和社会主义经营方向的教育,明确“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针对一些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以貌取人,服务态度差的“衙门作风”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明确“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针对部分干部职工怕艰苦不安心在烟坪工作的问题,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回忆革命老前辈”。我们还邀请了被誉为“八面山下不老松”的优秀共产党员曹昌古,荣获国家级模范教师称号的中学校长郭家义、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樊忠爱、连续两届当选为市人民代表的中心完小校长李忠荃等四位长期在烟坪工作的同志,组成先进事迹报告团现身说法,宣传他们安心山区、服务山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扶贫出力、勤勤恳恳为山区人民服务的“老黄牛”精神。事迹生动,听后感动,使大家深受教育,纷纷表示回去后要行动。通过“三个教育”,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

那一年:干群齐心,真抓实干。乡党委、政府、社教队三位一体,“政治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心往一处想,同唱一台戏。突出“抓社教,促扶贫,奔小康”这个主题,带领和动员全乡人民自力更生,为改变后进面貌出力流汗,真抓实干。想,都是问题,干,才有出路。社教扶贫一年来,修公路18条35公里,村民称之为“扶贫路、致富路”;架民桥22座,群众称之为“同心桥、社教桥”。使7个村,32个组,35个自然村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一条扁担两根绳,一身挑得汗淋淋,负重前行怨声载道的场面已成为过去。大坪村处在深山峡谷中,是坡陡石头多,海拔在1000-1380米的高寒地带。全村52户,226人,出动劳动力82人,80多岁的老人和12岁的学生也上了工地。苦战6个月,修通了全长5公里的盘山公路。在通车庆祝大会上,一位头脑灵光的村民即兴念了一首打油诗:为修脱贫路,不怕拦路虎。男的打赤膊,女的穿短裤。人穷志不短,村民劲如虎。大坪通公路,山民享幸福。架高压线3条12公里,使680多人结束了点松光、点煤油灯照明的历史。在兰洞村通电仪式上写的鲜红对联是:承蒙社教队尽心竭力为咱创电气;喜看兰洞村宝电红发更觉党恩深。建卫生井35口,使38个组856户,3100多人饮上了清洁卫生水,改变了吃河水圳水脏水的习惯。多数井取名为“社教井、幸福泉”。兰洞村宗家湾井,从数公里外铺设管道引来清泉水。村民立碑题词:高山有好水,水流农户家,家家齐高歌,歌颂党伟大。双江村劣坳井,村民在井边题写:高山泉水甜又清,社教春风吹进村。劣坳人民不忘本,世代牢记党的恩。兴修兰洞麻子垅山塘、杨公塘和燕窝两个村的渠道两条6公里,使970亩干旱田旱涝保收。广播电视站添置新设备,改造18公里广播线路,扩大无线电视覆盖率,电视用户之前反映的“中央台的画面,湖南台的声音”,甚至“两重唱”的状况不存在了。当偏僻村寨的山民听到清晰嘹亮的广播喇叭声,高兴地说:广播声音到了家,男女老少笑哈哈。民事国事天下事,坐在家里也能夸。维修7所学校校舍,改善了校园环境,让数百名师生的学习生活更安心更安全。在资兴市委组织的社教验收座谈会上,燕窝村党支部书记欧香成说:社教进了村,村容面貌新。村村通公路,家家电灯亮。饮用干净水,感谢共产党。

那一年:工作队员,载誉而归。斗转星移岁月如烟,花开花落又一年。在市委召开的1991年度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总结大会上,烟坪乡社教工作队被评为先进集体,还有4名工作队员评为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不能忘记:市委市政府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曾经有18名市级领导去烟坪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先后两次推荐我们工作队在市委召开的大会上作典型发言。不能忘记: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风尘仆仆,送钱送物送温暖,无私奉献,爱心满满。不能忘记:市广播电视台为烟坪社教鼓与呼。一年中多次派资深记者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写出近万字的稿子分别以《久违的群众大生产运动又回来了》《烂洞村不“乱”了》《机关社教的成功尝试》《拳拳公仆心,深深鱼水情》《同声高唱社教歌》为题,分6次在市广播电视台作了专题宣传报道。不能忘记:在工作队撤队那天,气温已是零下2摄氏度,漫天白雪纷飞,大地银装素裹。兰洞村村部集中了100多人为驻村工作队送行。有的顶风冒雪步行五公里到乡政府驻地才依依不舍含泪挥手告别。当地群众看到这个动人的场面,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的干群关系是油水关系,现在变成了鱼水关系。不能忘记:在工作队宣布社教结束返回机关的告别餐会上,乡政府食堂端出本地产的“山珍海味”,取出本地酿造的陈年杂粮酒招待我们。乡政府机关的同志把菜往工作队员碗里夹了一回又一回,斟酒一杯又一杯。大口喝酒,大声说话,高潮迭起,情绪激动时有人竟掩面而泣。尝遍烟坪苦与乐,风霜雨雪共战斗。一年的同甘共苦,一年的情意绵绵,泪水、酒水一同洒在衣襟上。有人说,与自己一起笑过的人易忘记,与自己一起哭过的人最难忘。此话不假。

日升月落,时光荏苒。一晃,近三十年过去了。是是非非印在人民群众的脑海里,篇篇文稿藏在档案馆的文库中。那一年在社教扶贫的路上,有苦有辣有酸有甜,主席台有位,会议上有声,报刊上有文,电视上有影。倍感做一个资兴人很幸福,当一名社教扶贫工作队员很自豪。

来源:本网原创

作者:李宙新

编辑:龙志飞

阅读下一篇

返回资兴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