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井冈山根据地外围龙溪游击区—龙溪雷连十二洞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中共资兴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黄娟 2024-05-17 23:02:43
—分享—

龙溪雷连十二洞,位于资兴东南方,方圆百余里,与井冈山地区毗邻。这里高山深谷纵横交错,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人烟稀少,物产丰富,地势险要,居民以瑶族为主。清代把这里划为12个基层行政区,称为十二洞。设瑶总2人,千长2人。一管辖上六洞,一管辖下六洞。上六洞即上连洞(现属八面山瑶族乡连坪村)、田平洞(现属八面山瑶族乡田坪村)、竹洞(现属白廊镇布田村)、吕城坑洞(现属八面山瑶族乡成康村)、上洞(现属白廊镇中洞村)、长古洞(现属白廊镇杨家坪村)。下六洞为雷正洞(现属黄草镇秋木村、太玉村)、龙溪洞(现属白廊镇龙溪村)、低坪洞(现属白廊镇龙溪村)、源坑洞(现属黄草镇源坑村)、周源洞(现属黄草镇周塘村和黄草村一部分)、东坪洞(现属黄草镇乐桥村、雷公仙村、东坪村)。上六洞以上连洞为中心,下六洞以雷正洞为中心。

1928年4月11日,为策应湘南起义,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团,从汝城进入资兴东坪,在东坪两水口,找到当地苏维埃政府干部肖显通、胡九苟等人了解情况,鼓励他们办好乡苏维埃政府和农民赤卫队,并发给他们3支步枪、100发子弹和1匹马。

12日,部队到达龙溪中洞。当晚,毛泽东听取龙溪苏维埃政府干部唐己太、王维成、李赖福等人的工作汇报后,反复叮嘱:“这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群众觉悟高,又地处汝城、桂东、宜章、资兴的交界地,是一个干革命打游击的好地方。”并当即发给龙溪赤卫队5支步枪、300发子弹和1枚交通图章,同时将何翊奎、钟碧楚、刘光明3名干部留下来,组成中共资汝边区支部,指导龙溪一带的革命活动。毛泽东在龙溪还会见萧克率领的宜章梭镖营,以致40年后1968年的“五一”劳动节,他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萧克后,谈起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说:“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湖南资兴龙溪洞,你记得吗?”,萧克不假思索肯定地回答:“第一次见到主席,我终身难忘!”毛泽东又问:“那时候,你多少人?多少枪?”,萧克回答到:“老少加在一起,五百人,六十多条枪,四百多把梭镖。”毛泽东头一点,说:“揭竿而起,揭竿而起……”

1928年5月下旬,由于井冈山军需物资相当困难,红四军军委作出决定,将永兴、耒阳、资兴3县农军组成的第三十团分开,加上郴县农军,返回湘南开展游击战争。5月25日,资兴农军改称为红军资兴游击独立团,黄义藻任团长,袁三汉任党代表,李奇中任参谋长,离开井冈山返回资兴,开创井冈山根据地外围龙溪游击区。

红军资兴游击独立团进入龙溪后,恢复中共资兴县委,由黄义藻任书记、袁三汉任副书记、黄义行任常委。红军资兴游击独立团归红四军军委指挥,资兴县委隶属于毛泽东任书记的湘赣边界特委领导。

8月下旬,毛泽东在桂东寨前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在资兴龙溪重建湘南特委,由杜修经任书记。同时,成立湘南游击大队,由红二十八团三营党代表唐天际任大队长。龙溪游击区一时成为湘南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

龙溪游击区建立后,红军资兴游击独立团在其他革命武装的配合下,运用井冈山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敌人进行过大小战斗10多次。

10月下旬,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下,龙溪游击区的革命武装损失严重,只好分散突出重围。湘南特委随湘南游击大队转移到汝城两水口,遭到敌军袭击,牺牲很大。资兴独立团主力在江西信丰找到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被编为第四纵队十二大队,龙溪游击区内只留下县委书记袁三汉率领的近百人坚持斗争。后在突围战斗中,袁三汉和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资兴游击队并入唐天际率领的湘南游击大队,仍在资(兴)汝(城)桂(东)的山区坚持战斗,直到1929年7、8月间唐天际离开湘南为止。

毛泽东亲自选定的龙溪游击区虽然最终陷落,但龙溪游击区的建立有效地牵制敌军,减轻井冈山根据地的压力,为井冈山根据地取得反“围剿”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中共资兴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黄娟

阅读下一篇

返回资兴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