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不仅让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还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他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最好注脚。
躬耕田野,矢志创新
袁隆平在一封写给母亲华静的信中写道:“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袁隆平6岁时去游览离汉口不远的神农洞,在母亲的引导下,他向炎帝神农氏的塑像恭恭敬敬行了三鞠躬礼,此行在他心里深深留下了粮食珍贵和民生疾苦的印象。父母尊重他的高考意愿,让他报考了农学系,他从此走上了艰辛的农业科研道路。上下求索路上,他没有被某些国际权威专家的判断干扰,经过无数次试验,最终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氏”。为了培育杂交稻,他多年坚持春在长沙、秋在南宁、冬在海南,甚至将珍贵种子在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利用体温催芽,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时间一长,袁隆平的肠胃病越来越严重,身体越来越瘦弱。大家担忧他的健康,他却笑着回答:“这有什么关系,体重减轻一点,下田还方便些!只要杂交稻能够培育成功,就是豁出生命,也心甘情愿!”
当年,袁隆平在得知儿子袁定阳决定报考农学系时,特意交代他:“从事这一行,就意味着吃苦,也不要想着升官发财。”袁定阳如愿进入农学系学习,在大学里他一直都是科研小组的组长,带着一群同学没日没夜驻扎在农田和实验室,做出了十分优秀的成绩。直到毕业工作之后,同学们才发现他是袁隆平的儿子。袁定阳三十年如一日地投入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中,已成为杂交水稻分子育种的首席专家。
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袁定阳的妻子段美娟同样出身农学专业。1997年,段美娟应聘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岗位,袁隆平担心女孩子吃不了苦,本想拒绝,但段美娟却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在田间地头的坚韧拼劲打消了他的顾虑。受公公影响,段美娟也觉得在稻田里风吹日晒做科研是一种幸福。
节俭躬行,以身作则
袁隆平曾说:“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在家里也从来不管钱。”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他颁发了科学奖,他将1.5万美元奖金全部捐献给国家作为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以奖励在这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袁隆平对记者说:“成绩与荣誉归功于祖国,祖国利益高于一切!”2001年,袁隆平出席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仪式前一天,袁隆平拉着同伴到地摊上买了一条仅16元的领带。当时,儿子儿媳正好在此地读书,听说后立即买了条名牌领带送到父亲下榻的宾馆,嘱咐他明天出席仪式时系上。但第二天,他还是系上了自己买的领带出席仪式,事后将名牌领带留给了儿子。
袁隆平对童年的一件事一直记忆犹新。有一次他在嘉陵江边捡回一块河流石,高兴地将它作为钻石送给喜欢收集石头的妈妈。妈妈告诉他:“这是一块漂亮的河流石,但它不是钻石。钻石的色泽真实而自然,质地非凡。同样,人生的色泽倘若是真实而自然的,那么他的气质也是非凡的。”袁隆平问:“什么是人生的色泽呢?”妈妈微笑回答:“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也不是;名位不是,权势更不是。人生的色泽不是别的,而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这是最美好的道德品格。”
朴实无华的家风在袁隆平家中流传至今。袁隆平的三个孙女也十分低调,从不炫耀自己的家庭背景,衣着朴素,谦卑有礼,她们深知:“爷爷身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的地方了!”决心长大后也要成为像爷爷那样的人,做到“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并在其中寻找到人生的真谛与价值”。
来源:三湘风纪
编辑:袁冰
二审:林依娜
三审:廖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