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湖新记丨护住碧水 换得金山——湖南大湖的生态答卷与时代新韵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欧文君 2025-08-22 16:04:54
—分享—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8月22日06版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7月至8月,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出了大型系列融媒体报道“大湖新记”。14路记者深入全省14个市州,挖掘大湖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文化传承与湖区发展的故事,展现湖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新作为、新气象。

系列报道聚焦湖南14座湖泊水库的生态革命,采用“大湖纪事+专家点评+微纪录片”全媒体形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宏观命题具象为“一湖一策”的湖南实践,以生态叙事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在全平台掀起阅读量2亿次的湖南“绿色风暴”。

当美丽湖泊与全媒体传播碰撞,一曲新时代的“大湖新歌”在三湘四水间奏响。

生态叙事:

人水共生的大湖新貌

东洞庭湖的夏日,芦苇深处呦呦鹿鸣,江豚逐浪跃出水面。这片生机盎然的国际重要湿地,曾因“电打鱼”“迷魂阵”和工业污染陷入生态危机。

岳阳壮士断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关停砂场44处,清退欧美黑杨7万余亩,拆除矮围72.4万米,修复湿地生态近6万亩。

湖区发生喜人变化,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14.3%,越冬候鸟增至25万只,麋鹿繁衍至300多头。

在《一湖碧水,万物共生》微纪录片中,江豚嬉戏、候鸟翔集、麋鹿奔腾的场景跃然眼前。自然美景与人物口述叠加,吟诵出东洞庭湖生态修复的动人诗篇。

东洞庭湖。

“退,就是进。”东洞庭湖的智慧,揭示了湖南治湖的深层逻辑。

湖南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守护好一江碧水”,“一湖一策”推进重点湖泊生态修复,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人水共生”新路径——

古丈县栖凤湖拆除9919口网箱后,水质从Ⅳ类跃升至Ⅱ类,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等珍禽翩然而至,消失多年的桃花水母重现湖中。去年,古丈县建成23公里栖凤湖生态廊道,环湖周边赏花游、踏青游、夜灯游等新业态纷纷崛起。

安化县雪峰湖启动“两网(网箱、拦网养鱼)”退出,筹资8亿元专项资金,推动1806户养殖户转产。雪峰湖重现碧波荡漾,入选省生态环境厅“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大泽湖。

长沙“最后的城市湿地”大泽湖,曾因围湖养鱼沦为劣Ⅴ类水质,望城区以“近自然形态”为核心理念修复湿地,让白鹤、小天鹅重返湿地。这片土地如今已集聚量子研发中心等科创“黑马”,书写“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的新传奇。

“‘大湖新记’报道,让大泽湖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热、投资热。”望城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望城区委书记秦国良说,该区将抢抓契机,加快推进大泽湖片区开发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国际范、湖湘韵、长沙味”的省会城市新地标。

护住碧水,换得金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在湖湘大地写下动人的注脚。

治理智慧:

破壁共治的湖湘方案

当行政边界遇上生态系统的一体性,湖南以创新实践破解治理难题,“共抓大保护”从理念落地为跨区域协作的生动实践。

水府庙水库,曾因湘潭、娄底两地管理标准不一陷入治理困境。2022年,两地签署《联防联控联治协作机制》,明确联席会议、联合保洁、联合巡查执法、治理管理协同四项核心制度,推进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排查、专项治理、生态修复跨区域协作。目前,湘潭、娄底已办理“守护水府庙”专项行政公益诉讼案50件、民事公益诉讼案4件,督促恢复水库水域面积260亩。

水府庙水库。

“‘大湖新记’系列报道篇篇精彩,读后回味无穷。”湘潭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杰义表示,水府庙水库的故事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湖南实践,也为跨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样本。

从“各扫门前雪”到“共护一湖水”,各地纷纷贡献出大湖破壁共治的湖湘方案——

衡阳县第一大水库斜陂堰水库,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三水”协同发展,攻坚治污带来水清库绿,除险固坝提升灌溉能力,生态旅游“水到渠成”。修复后的“丹山碧水”生态资源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品牌,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形成“保护—增值—反哺”良性循环。

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及涔天河水库管建单位,打破行政壁垒,协同规划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多方协同共治。扩建蓄水以来,该水库已拦截洪水28次,累计拦洪29亿立方米,为下游筑起防汛“铜墙铁壁”;水库常年保持至少11立方米每秒的生态流量,为湘江下游累计补水71亿立方米。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学院教授胡国华评价,涔天河水库形成的数十平方公里水域与数百座岛屿,催生“天河瑶池”生态旅游品牌,实现“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为同类工程提供“工程—生态—社会”协同发展典范。

文化赋能:

流淌千年的古今对话

“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不怕穷……”张家界宝峰湖的游船上,土家歌手身着“西兰卡普”盛装,一曲《棒棒捶在岩石上》荡开涟漪。

千年桑植民歌、鱼鹰捕鱼技艺撞上世界自然遗产,古老的“水上张家界”被赋予新灵魂。宝峰湖实现一年购票超7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占了半壁江山。

“宝峰湖通过‘非遗进景区’的活化利用方式,让静态的山水景观转化为生动的文化体验,真正实现‘让山水会说话’的旅游升级。”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金鑫表示,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的报道,生动展现了宝峰湖如何将世界自然遗产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合,让人深刻感受到文化赋能旅游发展的典范价值。

小东江。

文化赋能的浪潮席卷三湘四水,成为驱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引擎——

在新化县车田江水库,一种古老韵律穿透晨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化山歌、梅山武术吸引不少游客,车田江景区在游览体验中全流程植入梅山文化,直接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年收入增长1000元。千年梅山风韵在碧波荡漾中焕发新的生机。

在邵阳县天子湖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邵阳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传承中重获新生。当地投资近3亿元,建设蓝印花布特色小镇,蓝印加工工坊、蓝印特色街区、蓝印特色酒店、蓝印体验民宿、蓝印农家大院、非遗劳动教育研学基地等项目一一落地。

在怀化洪江市,沉睡在清江湖底的托口古镇以另一种方式苏醒。洪江市依托沉没的“九街十八巷”,挖掘清江湖的水文化、古镇商道文化和侗族文化,打造宣教馆、水文化馆等特色展馆。古镇沉没了,文化在岸上重生。曾经因建库搬迁的3.4万名移民,在文化反哺中捧起“金饭碗”。

文化反哺民生,业态激活山水,一幅幅文化与生态和谐共生、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的壮美画卷,在湖湘大地上徐徐铺展。

发展之路:

绿色经济的湖南启示

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数据中心机房内,8℃至13℃的东江湖冷水从管道涌来,每秒都在改写传统算力能耗法则。

数据产业需要巨量能源做支撑,通过冷水节能、绿电入园、用户侧储能等方式,园区数据中心综合用电成本可降低38.5%,园区PUE数值稳控在1.2以下。

冷水资源孵化出“热产业”。如今,阿里云、长沙银行等72家企业入驻。上半年,园区实现IDC租赁收入和云服务费1亿元、带宽收入1.9亿元,算力规模同比增长200%。

湖南以产业绿色转型为突破口,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各地依托一湖碧水培育特色产业,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如今湖南的大湖,既有“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绝美画卷,也有“产业升级、百姓增收”的发展新景——

赛事经济让柳叶湖“浪花淘金”。2025中国常德柳叶湖舟钓世界锦标赛闭幕后,同款钓鱼艇向游客开放,“五一”期间垂钓收入激增418%。柳叶湖旅游度假区上半年近15亿元文旅产值中,体育赛事贡献30%。“春登山、夏舟钓、秋骑行、冬康养”四季赛事图谱,让“城中大海”的浪花淘出真金。

天子湖畔上演水上运动的速度与激情。邵阳县推出水上飞人、桨板培训、水上快艇娱乐等体验活动,天子湖成为桨板运动的热门“打卡地”。桨板运动带来的消费年均增长25%,带动县城餐饮、住宿、农产品等相关产业增收超2.2亿元。

酒仙湖。

酒仙湖在环湖民宿的灯火里悄然变了模样。株洲城发集团与攸县政府出资成立公司,投入20亿元对酒仙湖及其周边进行开发。13个子项目密集铺排,22公里游道串起54家民宿。

大湖新生,美了地方,富了百姓。

14个报道小组跋山涉水完成这场“大湖新征”后,系列融媒体报道在报纸、客户端以及抖音、微信、微博、强国号、头条号、百家号等全平台同步推送,在推特、脸书、Youtube、ins等海外平台进行双语拆条发布,实现本土与海外、传统读者与年轻网民的立体全覆盖。不少网友直呼:“湖南最强打卡攻略,一键收藏!”“妥妥的湖南旅游懒人包,直接抄作业!”

更有一组组数据为大湖故事喝彩——

系列融媒体报道全平台阅读量突破2亿次,微纪录片播放量突破1800万次;微博开设#湖南14市州湖湖有故事# #湖南版千岛湖藏着甜蜜密码# #去栖凤湖赴一场山水之约#等17个话题,11个话题登上热搜榜,阅读量以千万计;抖音发布短视频28条,播放量以百万计。“‘鬼门关’逆袭‘鸟类天堂’”“不养鱼了,现在更赚!”“涔天河的破圈密码竟是‘爱情’”等沉浸式短视频,引发网友共鸣:“去栖凤湖泛舟,应该很舒服”“大泽新姿,大美望城”“夏天去酒仙湖,绝了!”

在推特、脸书等海外平台,聚焦全球性议题,以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等为切入点,用数据、案例等传播湖南生态治理成果,赢得众多海外读者的心。

从“竭泽而渔”到“养水富民”,从“各自为政”到“共治共享”,14座大湖的蜕变,映照出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一审:欧文君

二审:黄欣

三审:董建锋

阅读下一篇

返回资兴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