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东江湖,碧波荡漾,游船穿梭。
沿湖而行,一片片柑橘园依山傍水,柑橘枝头挂满了青绿色的果实,层层叠叠,绿意盎然。
“再过些时日,这些蜜橘就会由青转黄,迎来大丰收。”移民们笑呵呵地边除草边说到。
这里是东江水库移民安置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过柑橘产业与移民安置的深度融合,资兴探索出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东江湖畔生长的柑橘园。单位供图
从“耕田”到“种果”:一场产业转型的攻坚战
东江水库是国家“七五”重点水电建设工程,1986年关闸蓄水后,6.5万移民举家搬迁,远离故土、白手起家。移民们“靠山吃山”,种起了杉木林和油茶林。
“当时要让移民砍掉杉树改种柑橘,难度非常大。”资兴市东江库区管理局生产建设科原科长朱小金回忆道。这位三十多年坚守一线的高级农艺师,亲历了资兴柑橘产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资兴市人民政府通过组织专家对库区产业选择进行论证,最终确定发展经济效益高的柑橘产业。但移民们心存疑虑:“种果树能当饭吃吗?”为打消顾虑,当地政府组织移民代表到柑橘园艺场参观学习,同时选择示范户率先种植,随后,越来越多移民加入柑橘种植行列。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依托东江湖独特的资源优势,资兴柑橘产业逐渐步入提质增效阶段,“东江湖蜜橘”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共品牌、中国绿色环保食品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每到柑橘成熟期,东江库区客商云集,产品远销俄罗斯及东南亚。
在黄嘉村,柑橘种植大户李世孝正和妻子何金平在果园里忙碌着。2005年从湖南农大果树专业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将所学知识反哺这片土地。
2023年,李世孝投入安装了弥雾系统和水肥一体化设备。“现代科技真的改变了传统农业。”他算了一笔账:“以前20亩地,我们两口子打药要三到四天,现在配药一小时,打药只需要一个小时,农药使用量还减少了20%-30%。以前请人下肥料,十个人要一个星期,现在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半天就可以完成。”
从“单打”到“联动”:一个互利共赢的产业链
在流华湾冰糖橙移民产业示范园,连片的网室大棚整齐排列。这个1000余亩的示范园,是东江湖退捕退养后为渔民转产转型建设的试验基地。
流华湾冰糖橙移民产业示范园。单位供图
“我们为移民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提供长期岗位10人,临时用工20人。”示范园负责人介绍,这里主打品种是由湖南农大邓子牛教授团队研发的“橘湘珑”冰糖橙。
如今,资兴市已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全市组建20余家柑橘合作社,吸纳3650户橘农,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2024年,资兴移民柑橘种植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约25万吨,年产值11.4亿元。
在青草村,柑橘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柱。2024年,该村柑橘产量约1200万公斤,产值96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5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约500万元。
从“安居”到“乐业”: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账
唐洞街道鹿桥村巴一、巴二组是资兴移民安置的典型代表。为支持东江水库建设,两个组于1981年从东江湖畔迁至现址。当时搬迁移民17户94人,现已发展到37户150人。
2018年,鹿桥村纳入湖南省重点移民村美丽家园建设,以移民自筹为主和移民项目扶持资金为辅多渠道筹资的模式持续投入1336万元资金进行拆旧建新。如今,这里建筑风格统一,配套设施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通过土地统一流转、返租倒包的形式,该村开发了冰糖橙460亩、葡萄园10亩、大棚蔬菜60亩,鱼塘20亩,实现了产业升级与乡村旅游双赢。
整洁的村居。单位供图
移民收入也水涨船高。从搬迁初期人均收入不足200元,到2024年的26300元,增长超百倍。在清江镇,柑橘产业贡献了全镇农业产值的绝大部分,户均收入超8万元。
从“传统”到“智慧”:一幅未来发展的新蓝图
在资兴市柑橘无病毒种苗繁育场,21个单栋钢架网室大棚和6个连栋钢架网室大棚整齐排列。这个2018年建设的苗圃,年出圃柑橘容器小苗8万株,容器大苗5万株,为全市柑橘产业提供安全种苗保障。
资兴市柑橘无病毒种苗繁育场。单位供图
面对未来,资兴市已有清晰规划:高质高效完成“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东江库区柑橘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持续打造流华湾1500亩冰糖橙移民产业示范园;推动北部乡镇万亩冰糖橙产业示范带建设;推进农旅产业深度融合,培育移民产业新质生产力。
夕阳西下,东江湖面波光粼粼,湖畔柑橘园里依旧忙碌。从“搬得出”到“可致富”,资兴移民用勤劳和智慧,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山地上,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作者:罗惟
一审:陈如婧
二审:黄欣
三审: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