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某地干部变装视频播放量破亿;旅游旺季,某县凭借“局长直播带货”登上热搜。这些年,干部主动拥抱流量、创造话题的案例屡见不鲜。流量经济浪潮下,干部有“流量作为”意识值得肯定,但更需思考:当聚光灯熄灭、热搜榜单更迭,如何将一时的流量转化为持久的“留量”?从“流量”到“留量”,不仅是热度的延续,还是治理能力与发展理念的升级。
“流量作为”是干部主动作为的积极尝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干部化身“推介官”,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为地方文旅、特色产业吆喝站台,本质上是突破传统宣传模式的创新之举。这种尝试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打破了公众对干部“刻板严肃”的固有印象,也让地方特色得以快速出圈。但需要警惕的是,部分“流量作为”陷入“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有的为了博眼球刻意制造争议,有的脱离实际搞“网红式打卡”,最终导致流量如泡沫般消散,甚至损害政府公信力。
“留量作为”才是检验干部实绩的试金石。流量带来的只是关注度,而留量背后承载的是群众口碑、产业根基与发展动能。以淄博烧烤爆火为例,当地干部没有止步于“烤炉+小马扎”的流量狂欢,而是迅速出台规范经营政策、优化交通保障、提升服务质量,将“网红效应”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契机。这种“流量来了接得住、接住之后留得下”的能力,正是“留量作为”的生动体现。干部唯有将精力放在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培育特色产业等“硬核”工作上,才能让流量的“一阵风”化作发展的“四季雨”。
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考验着干部的治理智慧。这要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不盲目追求流量带来的短期效益,也不排斥流量背后的发展机遇。在创造流量时,需把握好“度”,以内容真实、服务为民为底色;在转化留量时,需聚焦长远,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培育、品牌建设等系统性工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例如,有些贫困县通过直播带货打开农产品销路后,进一步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最终实现从“卖一时”到“卖长久”的转变。
“流量易逝,留量长青。”干部的作为不应停留在热搜榜单的数字游戏中,而应落脚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更多干部能以“流量”为契机,以“留量”为目标,用实干将热度沉淀为厚度,用担当把关注度转化为发展力,就能真正实现从“网红打卡地”到“幸福栖息地”的蝶变,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今日郴州
一审:欧文君
二审:黄欣
三审:廖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