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娟丽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资兴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至今已成立合作社173家,其中2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迅速发展的合作社到底给广大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呢?其中还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将如何更好地发展?带着这些问题,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记者两次赶往资兴农村采访。
以销定产,从重生产到重经营
过去,农民种养农副产品基本上是单打独斗,小打小闹,成不了规模,也卖不起价钱。就连如今已负盛名的清江柑橘,早期还没有打开销路时,也发生过有橘农因价格低廉无法接受,一气之下干脆把柑橘倒进东江湖的心痛之举。
市场销路决定了农产品的出路。基于以上认识,很多合作社都把销路摆在首位,实行以销定产,不仅重视生产,更重视对农产品项目的经营。有的合作社把已有的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户集结起来,由村子里的经济能人带领大伙一起闯市场,同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宣传,从而为农产品打出名气和销路,此类合作社的典型代表当属清江乡的柑橘合作社。目前,全乡仅柑橘合作社就达到了7家。通过经营和开拓市场,清江柑橘产业越做越大,基本实现 “人平两亩,户户小康”的目标,有的农户仅柑橘年收入就达到了10多万元。
还有的合作社是先有了销路,再来发展生产,这就好比让农户吃了定心丸。资兴市联益生态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在一个年仅24岁的打工返乡青年樊为荣的带动下成立的。他18岁到广州打工,从事养殖行业,学到了专业养殖技术和管理知识。2011年,他在返乡创业后联系到了打工时相识的一些老客户,通过考察,选择了现在养殖的广西灵山土鸡,而且和他们签订了长期的销售合同。随后,他发动周边村民一起养殖,并于2012年10月成立了合作社,不到一年社员由6人发展到76人。合作社为鸡农统一提供种苗、统一养殖技术、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整个合作社全年出栏山地鸡可达20余万只,产值达到1200万元,户平增收5万余元。
“抱团”发展,从自给自足到团结合作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过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同样束缚着资兴农民的发展。以前大家都比较保守,只顾自个埋头苦干,有什么好门路也不会告诉他人,而合作社却是要大家 “抱团”发展,做到信息互通、技术互学、风险共担、利润同享。通过团结协作,合作社可以降低社员的生产成本,也可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良性竞争。
这几年生姜的市场价格像过山车,跌跌涨涨幅度都很大,让很多姜农心里直打鼓。兰市乡车官村村民黎泽忠从2010年开始种植生姜,当年获利几万,可2011年扩大了种植规模却只保了本,2012年因为自然灾害和生姜的收购价格大跌,结果更惨,亏了10多万。在生姜种植栽了跟头的黎泽忠还是不服气,2013年4月,他带领40多户农户成立了丰源生姜专业合作社,共种植生姜200多亩,统一按照无公害标准种植,在央视曝光山东潍坊姜农违规大量使用神农丹种出 “毒姜”后,黎泽忠和合作社农户的无公害生姜卖出了好价钱,而且供不应求,每户农户都获得了数万元不等的纯利润。 “我们明年计划种植500亩。”黎泽忠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
团结就是力量。成立于2013年3月的州门司镇鼎丰粮油专业合作社,共有3个理事、3个监事,6人分工合作,有人管采购、有人管收购、有人管加工、还有人管销售,其中的谷归田就专门负责收购。今年自入秋后,谷归田每天平均收购粮食10吨以上,加工后直接销往各大超市,产销两旺。社员陈礼华是个种粮大户,2013年共种水稻50亩,其中优质稻 “黄花粘”有19亩,由于参加了合作社,纯利润更高,每亩可达800元。
良莠不齐,在市场竞争中生存或淘汰
资兴市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呈现 “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竟争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合作社不仅推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还推进了产业升级和产品品牌、质量的提升,解决了过去政府想做但一直没有做好的事情。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合作社还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土地流转难、融资难、人才缺乏等问题,有些合作社还存在散、小、弱等问题,可谓良莠不齐。一是居住分散和管理松散,联结度不高;二是规模小、经济总量小,竞争力还不强;三是群体弱势、产业弱势,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等等。
今后,资兴将按照 “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同时让合作社经过市场大潮的洗礼,逐渐发展壮大或是被淘汰。也将对合作社实行退出机制,对管理不规范,没有发展迹象的 “空壳社”、 “挂牌社”将予以淘汰。通过各级重视和支持,规范管理,示范带动,做大联强,实现合作社发展数量、质量同步提升,实力、竞争力同步增强,真正发挥好农民合作社在小康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刘娟丽
编辑:龙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