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兴解放纪实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戴宗贵 编辑:龙志飞 2014-12-11 11:38:49
时刻新闻
—分享—

  一、瓦家坳军事会议

  1949年7月,中共资兴县工委认为,当前资兴革命武装力量发展迅猛,已具备与境内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决战的实力了。因此,决定择日召开军事会议,为夺取县城、解放资兴作战斗部署。

  当时,有数支革命武装活跃在资兴境内:其一是“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北上先遣队资兴武工队”,下辖3个中队和1个政工队。该部先后解放了滁口、浓溪(今龙溪)和旧市,成立了滁口区人民政府、浓溪区人民政府和凤凰区人民政府,并攻下昌平区(今青腰镇)乡公所和六和乡(今黄草镇)乡公所。其二是由渡头游击队与西里游击队合编的“湘南游击司令部”(简称“湘游”)第三大队,下辖2个中队和1个政工队。该部一直活动在南乡一带。其三是由起义的国民党资兴县自卫总队改编的“湘游”解放大队,下辖3个中队和1个政工队。该部在县城郊区活动。其四是“湘游”第一大队。该部于两月前从桂东开到资兴,先后在东乡的蓝溪、皮石和北乡的七里、蓼江市一带活动。此外,还有“西北乡武工队”、“昌平区武工队”、“复兴区武工队”和“程永复边区武工队”。共约1千人。“湘游”成立“南区指挥所”,以统一指挥其在资兴活动的所属各大队。

  7月7日,中共资兴县工委在木根桥瓦家坳召开军事会议。会议由县工委书记陈传春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湘游”南区指挥所负责人肖昶、李楚、黄俊如,“湘游”第一大队负责人方捷三,“湘游”第三大队负责人何奇、陈佳春,“湘游”解放大队负责人陈弟情、陈家麟,西北区武工队负责人袁漫游,复兴区武工队负责人夏南等。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商讨合力攻打县城的作战方案。会议决定于7月10日凌晨攻打县城,并推举“湘游”南区指挥所的肖昶为此次攻打县城的总指挥。

  二、革命武装解放县城

  (一)第一次攻占县城

  7月9日晚,各部队开始行动。按照瓦家坳军事会议的部署,肖昶率“湘游”第一大队与西北区武工队、复兴区武工队约200余人从东江直抵县城西门外,准备从西门进攻国民党县政府;何奇率“湘游”第三大队200余人从旧县出发抵达县城南面,拟从南门进攻县城中的警察局;陈弟情率“湘游”解放大队180余人从朱家坪经排塘,抵达县城北面,抢占县中后山制高点,拟攻击盘踞在县城内的交警队、反共救国军司令部,并防止敌人可能利用县中地势高的优势向城内反扑;留东门不攻,拟调胡显志领导的资兴武工队埋伏在坪石大铺袭击东逃之敌。但由于胡显志未接到瓦家坳军事会议作战部署的通知,未派部队到大铺设伏,致使此计划落空。

  此时,县城内的国民党反动武装有反共救国军司令部及黄存荣团800人左右,交警队200余人,还有资兴县警察局曹泮林中队、自卫队等部队,共约千余人枪。

  7月10日拂晓,战斗打响。“湘游”第一大队攻克西门,并从西门向县政府发起猛攻。“湘游”解放大队攻克北门,切断了县城与县立中学内敌人的联系,并向县立中学发起攻击。“湘游”第三大队用土炮轰击南面的敌碉堡、战壕等工事,然后从南门攻城。

  枪声一响,黄存荣借口“前去抵御”,率部撤离县城,开往永兴。原来,在县立中学任教的著名女作家白薇早就做了黄存荣的策反工作。白薇原名黄彰,与黄存荣不仅是同乡更是同宗。黄存荣不愿起义,但答应了白薇“不让资兴人流一滴血”的要求。与此同时,县工委决定使用“离间计”,促使黄存荣弃暗投明。针对黄存荣团资兴人多的特点,散布“黄存荣团会调出资兴”的舆论,致使恋家的资兴籍士兵不断发生逃跑事件;还派人到处宣传“黄存荣将步陈弟情后尘,正在与共产党游击队谈判起义事宜”等言论;并四处张贴“欢迎黄存荣率部起义”等标语。黄存荣因而受到其上司猜忌,进一步促使其率部撤离资兴。黄存荣团一撤,“反共救国军司令部”就成了一具空壳,从而大大减轻了革命武装攻城的阻力。

  敌人猝不及防,惊慌失措,不敢恋战,纷纷从东门逃走。上午,县城除县立中学外都被革命武装攻占,而盘踞在县立中学的反共救国军司令部、交警队等敌人,凭借坚固的工事、精良的美式武器,仍在负隅顽抗,战斗十分激烈。

  革命武装3支部队联合攻打县立中学。游击队战士用颇具威力的土炮猛烈轰击敌工事,将围墙打穿两个缺口,并发起冲锋,敌溃败,从北面破墙而逃。此时已到下午黄昏。通过打扫战场,缴获步枪100余支以及大量弹药、1部电台和一批档案,并解救出被关押的40余名革命者。

  7月12日,革命武装成立资兴军事管制委员会,肖昶任主任,袁漫游任副主任,黄俊如、李楚、陈佳春、陈弟情、何奇为委员。

  不久,“湘游”南区指挥所奉令率第1大队和第3大队开进南乡,迎接湘南支队、粤北支队。

  留在县城的县工委积极开展工作,一是稳定县城的社会秩序,恢复集市贸易,学校继续上课;二是开展宣传工作,在县城、郊区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开演讲会,进行文艺演出,宣传党的政策,并创办《资兴人民报》;三是加紧成立区、乡人民政权,指派了一批区、乡干部和武工队长。

  7月20日,国民党白崇禧第八十二师1个团欲占领县城,中共资兴县工委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率队主动放弃县城,撤至青腰墟与湘南支队、粤北支队等部会合。

  (二)第二次攻占县城

  8月初,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长沙警备司令陈明仁宣布起义,长沙等地和平解放。白崇禧大为惊恐,按国民党国防部命令部署“湘粤联合防线”,计划在衡阳、宝庆(今邵阳)间寻机向解放军出击。盘踞在资兴境内的白崇禧部1个团奉令撤离资兴,调至郴县一带布防。

  资兴武工队乘白崇禧部撤出资兴之机收复失地,再次解放南乡片大部分区乡。

  “湘游”南区指挥所率“湘游”第一大队、第三大队从桂东沙田回到资兴,在浓溪击溃国民党自卫队50余人,缴枪30余支。转至清江休整,后到郴县打游击。

  资兴武工队在浓溪集结。陈传春率“湘游”解放大队一部来到浓溪,与县武工队会合。革命武装在浓溪休整期间加强了政治学习、纪律教育。县工委派人到农村开展调查,着手组织农会。

  8月6日,中共湘南地委派孙立来到浓溪,带来湘南地委关于改组中共资兴县工委的决定,任命孙立为资兴县工委书记,陈传春为副书记,李建平、袁漫游、陈佳春为委员。同时,孙立还带来湘南支队司令部的命令,将资兴武工队、“湘游”解放大队以及西北区武工队、复兴区武工队、永康区武工队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湘南支队资兴县大队”;孙立兼任大队长,胡显志、陈弟情为副大队长,李建平为教导员,郭彦为参谋长。资兴县大队下设3个中队和1个警卫队,共有500余人枪。

  8月10日,孙立率刚刚整编不久、士气旺盛的资兴县大队从四面进攻资兴县城。国民党守敌溃败,分别向彭公庙、蓼江市逃窜。革命武装第二次占领县城。

  8月18日,根据中共湘南地委决定,成立资兴县人民政府。孙立任县长,袁漫游任副县长,并成立民政科、财粮科、文教科、建设科、机要室等机构。任命副县长袁漫游兼任民政科长,陈佳春任财粮科科长、刘新民任文教科科长,陈弟情任建设科科长,并在浓溪、黄草、滁口、渡头、旧县、青腰、城厢、木根桥等地成立办事处,筹建区人民政府。按习惯,8月18日成立资兴县人民政府这天作为资兴的解放日。

  为了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中共资兴县工委、县人民政府决定,稳定南乡片,扫荡北乡片,孤立彭公庙;并派资兴县大队主力进军北乡片,围歼三都、蓼江市之敌。

  (三)第三次攻占县城

  8月下旬,国民党资兴昌平区区长何樵夫在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扶持下,当上了末任国民党资兴县县长。这一时期内,资兴境内出现了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何樵夫上任后于9月3日,带领白崇禧的第八十二师2个团、交警队,以及从全国其他地方南逃过来的国民党军残部、逃亡的恶霸地主、还乡团骨干等,约两三千人,兵分两路疯狂反扑。一路直取县城,企图剿灭县工委、县人民政府和县大队一部;一路奔袭三都、蓼江市,企图歼灭资兴县大队主力。在这紧急关头,县工委、县政府命令革命武装实行战略转移。孙立、陈传春率县工委、县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县大队的1个中队和警卫队100余人枪撤出县城,向南乡转移。袁漫游、李建平率资兴县大队主力于9月2日晚上撤出蓼江市,退守半垄、回龙山一带。

  敌人占领县城和西北区后,他们为了分化瓦解革命队伍,声称对游击队“宽大为怀”,只惩办“匪首”,胁从不究。同时到抓壮丁,扩充武装,在全县建立情报网,派兵武装清乡。国民党资兴地方武装伙同白崇禧部队围剿永康区(今碑记乡)人民政府,逮捕了区长谢芳梁、武工队长谢四德,并占领滁口、旧县、青腰等区乡。9月20日,策动永正区(今龙溪乡)人民政府区长黎承漠、副区长廖德旺公然叛变革命,伙同土匪李杰生武装夜袭武工队,逮捕了资兴县人民政府派去永正区的督察员戴石平、曹智莹。在资兴西北区,将一批从解放区逃过来的恶霸地主、还乡团骨干充任乡长、保长之职,实施“坚壁清野”,使在西北区活动的县大队主力受到威胁。

  为此,中共资兴县工委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派遣县大队武装平定了永正区的叛乱,惩办了叛徒,救出了被捕的同志。然后,加强了南乡与西北乡革命武装的联系,并令袁漫游、李建平率县大队主力撤离半垄,转移至浓溪。同时,派县大队重新武装收复滁口、昌平、旧县等东南部地区,抽派县大队一部分兵力进抵木根桥、东江、鲤鱼江一带,切断资兴与郴县敌人之间的联系,又相机进军三都、蓼江市,解放西北乡地区。同时,派出侦察小组及时打掉了敌人的情报站,抓捕了敌人的情报员,使敌人变成了“聋子”和“瞎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十三、十四兵团与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在湖南衡阳、宝庆地区进行了“衡宝战役”。战役从9月13日打响,至10月16日结束,歼敌4.7万余人,取得了“衡宝战役”的胜利。白崇禧于10月中旬令第八十二师2个团从资兴撤走。

  国民党县长何樵夫失去了白崇禧部队的支撑,遂率部撤出县城,向彭公庙逃窜。

  趁此机会,资兴县大队一部攻占了三都、蓼江市,收复了西北乡广大地区。

  10月19日,资兴县大队占领县城。随即,县工委、县人民政府从浓溪迁入县城。至此,资兴除彭公庙等个别区乡外,全部解放。

  10月20日,资兴县人民政府设立秘书、民政、财政、财粮、军事、司法、文教7个科室,并接收了邮电局,机关工作人员从当日起开始集体办公。

  县工委、县人民政府为了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将全县划为10个区:城关区、凤凰区、二都区、程水区、复兴区、郴侯区、永正区、七都区、昌平区、保民区。各区设立了区人民政府,配备了正、副区长。原国民党保甲制度随即废除,改设282个村。

  三、彭公庙剿匪 资兴全境解放

  彭公庙(今彭市)地处资兴东部边境山区,紧靠八面山,与桂东、酃县(今炎陵县)接壤。彭公庙东西两边为高山,中间是较为开阔的盆地,物产丰富,山高林密,可进可退,可攻可守,是资兴一战略重地。

  1949年秋,资兴县工委领导革命武装解放了资兴县城和绝大多数区乡。国民党末任县长何樵夫带领县政府人员、警察局曹泮林中队和当地地主武装以及其他残部数百人盘踞在彭公庙,与共产党相对抗。

  11月10日,由孙立率资兴县大队,联合“湘游”南区指挥所参谋长段韬率领的“湘游”第三大队、第五大队齐集彭公庙,攻打何樵夫的反动武装。

  战斗打响后,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中共资兴县工委书记、县长兼县大队长孙立率领,由塘家湾向彭公庙发起猛攻;另一路由南区指挥所第五大队大队长段韬率领,抢占彭公庙对面的高山,截断何樵夫部向南向西的退路。由于这天大雾弥漫,游击队与从酃县方向开过来追剿国民党反动武装的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某营发生误战,何樵夫等趁隙逃跑。经过一昼夜的激烈战斗,何樵夫部除何带两名勤务兵乘隙潜逃外,其余全部被歼,资兴全境获得解放。何樵夫后于1950年2月中旬,被东区武工队击毙于何家山的白莲痷。从此,资兴人民群众有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建造美好幸福的家园,过上幸福生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戴宗贵

编辑:龙志飞

阅读下一篇

返回资兴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