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上传奇

来源:资兴新闻网 作者:唐德良 编辑:龙志飞 欧文君 2020-07-15 16:41:17
时刻新闻
—分享—

从资兴新区起程去回龙山寺祷告祈福或观赏回龙望日,就必经过七里桃源关上。说起关上,年长的土著人谈起她那陈年的青春魅力和芳容,总能滔滔不绝讲个半天!

在还没有公路和铁路的年代,这里可是方圆几十里的经济中心。人马络绎不绝,商贾林立。是株洲攸县安仁永兴一带至韶关乐昌担盐必经之地。

关上分为上关和下关(现在是两个组)。街长约三百来米,宽约五米,街道铺满青石板,被踏踩磨得青光发亮的青石板面,沾沾自喜地向你述说着她那昔日繁华雄姿。

关上两边约有二三十间铺子。每逢一、四、七赶墟日,生意更是应接不暇,农家常用的木器篾器,饼干小花片之类的副食应有尽有。但主营还是为担盐巴服务的“客栈”,每日有不少担夫在关上铺里歇脚。豆腐、豆腐干、豆腐脑、及草鞋(后被草鞋铺抢走了生意)也享有盛名!

上关是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素有“粮仓”“油海”的美誉。有民谣道:“上关好,家富起,既有油,又有米,上关伢子不愁娶!”

每到秋冬季节,农家都屯集大量稻谷和油(茶油、桐油)。四面八方的粮商油贩云集上关,收购贩运至广港澳。每年这个时候最为繁荣,是生意忙碌的鼎盛旺季。

“墟胆”被“盗”,治街“三招”

关上的生意越做越大,村民生活也逐渐地好了起来。这里百十号人在想:为什么关上历代无官?有好事者找来“风水先生”,在关上街左查右看,故作怪异地说:“难怪,你关上街,中间高,两头低!怎留得住钱财(才)哩。”

关上的掌门人为了关上名利双收,做了仨件流芳百世的大事,流传甚广。

一是集资新建“段氏祠堂”办学。祠堂富丽堂皇,房顶上、屋檐边,大门雕龙画凤。一大两小三张石拱门好不气派,青砖小瓦前后两栋两层楼房,双层木楼板,门前一大空坪,占地三亩余。附近的学童,不论何姓,都可入学。六十年代前还办过资兴为数不多的高中。

二是把关上街道作了一次大的维修改造,修成了今天的弧形状。在改造施工的过程中移动了“墟胆”从而泻了密!被七里山的人盗走,至使关上生意慢慢衰退,而七里山生意火红起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红颜祸水”。关上的名气愈来愈大,好多担夫,来回都会从老远赶来吃饭睡觉,有时全街的伙铺都会爆满。四面八方带来了好生意,也带来了新潮思想,新的笑谈。当然淡季顾客寥寥无几。为招揽生意,有些老板娘会动歪脑筋,干出一些“红杏出墙”之事。久而久之,一些拄着拐杖,白胡子拉碴的老头们,义愤填膺,但又不好怎么讲,有的是儿女,有些是弟媳,有的还是好友。况且又没逮着谁,但内心还是恨之入骨,不想听这些伤风败俗事,恨不得关上再不做生意了,而故意把埋藏“墟胆”(一种祈求墟场生意兴隆的迷信物件)的地方泄露给七里山人。

三是“严惩”段三嫂。段三嫂是父母慕名把十五岁的女儿从永兴嫁到关上来的。刚嫁来时,青黄刮瘦很不起眼。但她聪颖好学相夫教子孝敬公婆。是个挑不出半点瑕疵的好妻子好媳妇。不知是婆家比娘家生活好些,还是其它什么缘故。三十三四岁时,变了个人样,个也高了,人也靓了。总喜欢穿件淡水红色的衣服,草墨绿色的围裙裤。白里透红脸蛋上,一对醉人的酒靥,根本看不出已是四个娃的半老徐娘。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扎对齐腰粗辫,高高耸立的乳房,拱起水红色衣服,走动时左右晃动,诱人勾魂!花香自引蝶,那些爱色或不爱色的少爷阔佬绅士们,有事没事都往段三娘铺里蹭。所以整个关上要算她铺里生意最好。其实段三娘是个贤惠良家妇女,是渴望男女平等的新潮女性,她待人端庄大方举止文雅。来者不论是否做买卖,都笑脸相迎茶水奉上。久而久之,有人开始嫉妒,时不时传出些绯闻,特别是她老公死后,更传得沸沸扬扬,活灵活现。好事的老翁们和族长听后,恼羞成怒决定开祠严惩。

段三嫂被五六个段氏后生五花大绑,押到祠堂中央。她脸上和身上虽被族人打有伤痕,但仍鹤立鸡群光彩照人。台下众人议论纷纷:“可怜的好妹子,绝不会做出那龌龊事。”“你水性杨花,败坏族规,该沉塘严惩。”族长站起来指着段三娘大声吼道。“素有捉贼捉赃,捉奸要双之说,请问族长大人,有谁看见我偷人养汉?”段三娘有条不紊地问族长。族长无言以对,祠堂里鸦雀无声。心开目明的族长无奈当场道歉松绑放人……

桥头岗桥之谜

塘里关门前有条河(柏树河上游)叫桃源河,每到春雨汛期,河水泛滥一片汪洋,给两岸人们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致使那些担夫心急如焚地在关上逗留十天半个月。

一个叫“西街驼子”的人为首,动员段姓和曹姓两大家族集资修建此桥。该桥有八九米长,宽约两米,六个石墩。桥面为木材,桥墩为青条石,砌成长六米多宽米多的棱形。桥头竖一大镇桥青石板,上书“南阿弥陀佛”。该桥始建何年已无从考证。该桥今看起来并不算特别雄伟,但在那个交通极不便的时代,民间自发修建,也不愧为一项伟大工程!仅石礅就是个谜,青条石是从哪运来的?附近几十里都没有这样的石头。米多长高宽各三十多公分左右一砣的青条石,每砣至少八百到千斤重。在没有公路没有运输工具(汽车)的情况下,是怎么运来的?现桥残败不堪,墩子是用青石一砣叠一砣砌上来的,经数百年河水冲刷,有的墩子只剩半边,条石悬空,但就是不掉落,是用什么浆砌的,(据说那时还没有石灰和水泥,是用桐油和糯米饭捣浆替代)竟有如此粘合力?恐怕今天用石胶来砌,都难达到如此效果。至今还百思不解!

来源:资兴新闻网

作者:唐德良

编辑:龙志飞 欧文君

三审:龙志飞

本文链接:https://www.zixingxinwen.com/content/2020/07/15/76734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资兴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