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郴州日报】永远的怀念——写在中央南方革命老区慰问团来到布田70周年之际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黎泽民 编辑:龙志飞 欧文君 2020-08-23 10:06:18
—分享—

布田革命事迹陈列馆

1950年的金秋时节,资兴布田村迎来了解放后的第一个丰收年。你看,田野里稻谷飘香,畜舍里猪牛满栏,高山上林木繁茂,旱地里玉米成行,庭院里鸡鸭成群,池塘里鱼虾爆满,好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正当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幸福时刻,从北京传来特好消息,中央南方革命老区慰问团要来布田慰问老区人民。大家开始忙碌起来,做好一切准备:腾房子、整床铺、洗被子、搞卫生,把全村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北京客人。

隆重的欢迎盛会

1950年8月的一天,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灿烂的好日子,中央南方革命老区慰问团一行30多人,在资兴县县长孙立等领导的陪同下,从县城(现兴宁镇)出发,步行7.5公里山路抵达布田村。全村人民满腔热情地接待自己的亲人,按照早已安排好的住户,将慰问团的同志接到自己家里。第二天,全村召开上千人参加的欢迎大会。会上,孙立致欢迎词,他代表资兴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向慰问团全体同志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孙立说,慰问团来到布田慰问老区人民,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革命老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对布田人民的无比厚爱,我们深受鼓舞。今后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革命老区的工作,帮助老区人民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让老区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接着,慰问团高团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们受党中央、毛主席的委托,受朱德总司令、陈毅司令员的嘱咐,来到布田慰问老区人民,首先,向布田的父老乡亲致以最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礼;向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致以深切的怀念,向革命烈士家属致以最诚挚的问候。高团长回顾说,1928年,红军在布田休整期间,受到布田人民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帮助红军克服了不少困难,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红军走后,遭国民党“围剿”,受苦受难。随后,又重建家园,克服了重重困难。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布田人民是勇敢的人民,英雄的人民,党和政府不会忘记你们。

讲话结束后,开始慰问演出,文工团的同志表演了许多精彩的文艺节目,歌声、掌声响彻布田上空,群众久久不愿离去。

亲切的走访慰问

大会开完后,慰问团进行了挨家挨户的走访慰问,深入群众,嘘寒问暖,了解民情、促膝交谈。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向慰问团的同志讲述了朱德总司令、陈毅司令员率领红军部队住在布田休整的感人事迹。老赤卫队队员黎福佑回忆,红军在布田休整期间,纪律严明,秋毫不犯,不仅不打扰老百姓,而且还主动帮助老百姓搞家务,干农活,挑水洗菜,劈柴生火,挖土锄草,样样都行。还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革命故事,谈理想信仰,话美好未来。在布田休整期间,还召开了南昌起义周年纪念大会,朱德、陈毅等领导在大会上作了振奋人心的讲话,并送给布田赤卫队10多条步枪和一些子弹,鼓励布田人民起来闹革命,打倒土豪劣坤,推翻反动政府。经过七天休整,红军就要走了,全村男女老少,热烈欢送红军离开布田,群众再三祝福红军一路平安,多打胜仗。尽管红军多次劝说群众留步,但群众还是久久不愿离去,一直送出村外。大家默默地站着,目送红军部队,登上东京寨山顶,望着最后一位红军战士的背影慢慢消失在茫茫林海中后,才擦干脸上的泪水,依依不舍地回家。

经过几天的走访,慰问团的同志对布田的革命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关注。慰问团和县里的同志交换了意见,就如何发挥布田这个革命老区的作用、如何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如何抓好优抚工作和发展经济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落实。

慰问团各项活动完成后,即将返京。此时此刻,布田人民心情很不平静,想起相处的七个日日夜夜,真是难分难舍,大家互相握手话别,互道保重。布田人民一致表示,决不辜负慰问团对我们的殷切期望,牢记朱德总司令、陈毅司令员给布田人民来信中的嘱咐,“努力搞好生产,争取更大光荣”,让布田这颗小小的红星永远闪耀在湘南大地。

非凡的奋斗历程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慰问团离开布田已整整70年了。70年来,布田人民怀念着慰问团的嘱咐和期望,一如既往,继续发光发热,在土地改革、肃匪反霸、减租减息、统购统销等各项工作中,敢挑重担,努力完成或超额完成各项任务;在组织互助组、建立合作社、实现公社化等各项运动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永远当革命的促进派。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东江湖大坝于1986年关闸蓄水,一座坝高157米、蓄水81.2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60平方公里的东江湖水库奇迹般诞生,库区6万人民面临着艰巨的移民任务,布田首当其冲。布田人民为国家、舍小家。随着政府一声令下,全村人民积极行动,开始拆房子,把一些有用的砖瓦、木料以及家具、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一车一车地运往移民点——高码、何家山等地,圆满地完成了移民任务。从此,布田人民永远告别了祖祖辈辈久居的可爱家乡,告别了朱德总司令、陈毅司令员曾经居住过的古老村庄。

移民,意味着困难与受苦,也意味着拼搏与奋斗,更意味着挑战与机遇。不少移民点自然条件一般比较差,不是田瘦地薄,就是偏远高坡;不是缺山少水,就是“泮泥”(田)、“天水”(田),这种自然条件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少困难。然而,布田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迎难而上,开展了一场战天斗地,改变大自然的硬仗和持久战。“泮泥田”,就采取渗沙子加黄泥的办法,改良土壤;“天水田”,就修塘筑坝、挖沟开渠、蓄水引水;无山,就借山造林,开荒种地,发展经济作物;缺水,就寻找水源,架竹筒,安水管,把纯净的山泉水引进家中等等。这样,一年一新招,一年一个样,发扬“愚公精神”,逐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布田人民这种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当地群众,纷纷投来敬佩及信任的目光。黎南桂曾任新铺头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达14年之久,黎瑞玲(女)任光田村党支部书记6年以上。当然,他们也不负众望,严格要求自己,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2006年,何家山遭受到一场史无前例的特大洪灾。光田村党支部书记黎瑞玲,晚上挨家挨户大声叫喊,将正在熟睡的100多名群众一个个叫醒起床,迅速转移到处于安全地带的她家里。果然不出所料,群众刚刚转移后的那一瞬间,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般地袭来,把全村大部分房子冲垮冲倒,所幸群众已转移到安全地带,无一人伤亡。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视察何家山灾情时,还接见了瑞玲等村干部和群众,并给以表扬和鼓励。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布田人民敢闯敢试,敢当排头兵。2011年,布田人以棉花垅移民组作为试点,将全组19户的住房全部拆掉,在原地新建10栋钢筋水泥结构的三层楼房,打造成一个统一规划、绿化亮化、环境优美,宜居乐居的农家庭院。紧接着又推广到光田、天桥下、坳背、长坌、老鸭冲等移民组,让布田200多移民户都住上了新房,成为新农村建设一大亮点,也是郴资路两旁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2015年,“布田老区协会合作社”成立,将集中连片的300多亩稻田改种经济作物,建立蔬菜、水果基地,产品运销广州、深圳、珠海等地。这样,不仅农村土地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而且让200多劳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目前,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基地由紧密型逐步转变为松散型,采取农民种菜,合作社包销的办法,形成常态化,生产、销售稳定,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原文链接:http://e.czxww.cn/html/202008/23/node_A2.html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黎泽民

编辑:龙志飞 欧文君

本文链接:https://www.zixingxinwen.com/content/2020/08/28/825915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资兴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