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荫仙遗址残缺的石佛像
云荫仙遗址
苏仙是郴州九仙之首,其母亲潘氏墓现存郴州市一中校内,该校内还有因苏仙母子才有的郴阳八景之一橘井泉香,这是很多读者都知晓的事实。但大家也许还未听说过苏母也成了仙的故事吧?近日,记者一行就在资兴市汤溪镇发现了苏母成仙后的落脚处——云荫仙。
历来未见苏母成仙的记载
据《万历郴州志·仙释传》记载,2200年前,苏耽成仙驾鹤西去时,苏母担心自己今后无依无靠,便问儿子:“汝仙去,吾何以养?”
苏耽“乃留一柜,甚固,云:‘倘有所需,随扣即有。’且云:‘明年,郡人当有疫疠,可取庭前井水、橘叶救之,资亦可助甘旨。’言讫,仙侣旌幢云鹤来迎,辞母升天而去。时文帝三年甲子五月十五日是也。”
“明年,郡果大疫,百姓竞来诣母。母以井水、橘叶救之,日活百余人。或有令徹柜一观,开而视之,乃双鹤飞去。自后扣之,迄无所应。母潘,百余岁无疾而终。乡人殡于城北仙宅橘井之后……”
从以上记载可知,苏母潘氏是一位凡人,活了百余岁无疾而终,被乡里邻居葬于其居所的后面。因他的儿子苏耽是一位悬壶济世的神仙,所以老百姓在祭拜苏仙的同时也供奉着苏母。但一直以来,在很多志书古籍中,并未见过有关苏母也成了仙的记载,所以人们一直把苏母当作一位伟大而平凡的母亲。
云荫仙碑文明载苏母成仙
10月23日,记者一行跟随此项考察活动的总策划吴兴来到资兴市汤溪镇考察古迹遗址,下午,我们登上了位于汤溪镇青林村与汤边村交界的一座高山——云荫仙。
带路的青林村主任许任平介绍,山巅原有一座古刹,与山名相同,也叫云荫仙,古刹毁于“文革”期间,现在还有遗址与一些碑刻。其中一块《重建云荫仙碑记》的古碑斜靠于土坎上,字迹稍有剥蚀,保存基本完好。在同去的我市文史专家刘专可的指导下,我们基本识读出了碑文:“云荫古刹距城东一百里许,自苏潘地母飞镇以来,在昔前辈先已创建辉煌,香火兴盛,而一时士农工商胥祷祀而应福泽焉。第山高殿耸,雨雪风霜每易侵剥。虽里中修造,历有善良,而甫缉旋颓,实无如何。况曾被火焚,殿宇俱成灰烬。似此崩圮难堪,其何以妥神安僧、长奉香烟于不坠乎?余等目击心侧久之,因与住持僧魁元商酌,分发缘簿,募化乡坊,幸善姓仁人,靡不解囊以助,挥金而予。则既聚腋成裘,乃经三载告竣。约鸠工庀材共费一百金有奇。兹特不泯乐捐之心,谨勒姓字于左,以与此山仙佛并垂于不朽云。”碑文落款时间为“嘉庆四年”,即1799年。碑文左边是竖排的捐款名单,撰写碑文的是当地一位名叫金华朝的庠生 。
“从这块碑文可知,云荫仙就是供奉苏母的庵宇,苏母成仙后就飞到了此山落脚、修炼,被老百姓尊称为‘苏潘地母’。”刘专可解释,“供奉苏母的庵宇,云荫仙是我们发现的第二座,第一座是苏仙岭后面的潘婆庵,现还有遗址,但有文字记载苏母成仙,并被尊称为‘地母’的,今天在云荫仙还是首次发现。云荫仙的始建年代也应为西汉,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此碑的旁边,我们还发现了一尊石刻佛像,可惜没有了头颅,但从佛身可观察出,这尊佛像是一位女神,其服饰好像汉代服饰,因此可以推断,她应该就是苏母潘氏的佛像,在清朝重建庵宇时,重新雕刻而成。佛像下还刻有文字:“朱嗣人朱元祖阮氏刘氏雕刻”。
开发旅游希望重建云荫仙
云荫仙海拔999米,山上南竹茂密、遮天蔽日,路旁野果甚多,红彤彤的,还有露天养鸡场,很多土鸡在上面飞来飞去,如同野鸡。登上山巅,俯瞰低处,整个汤溪镇尽收眼底。
清光绪《兴宁县志》记载:“云荫仙,在东乡汤边,上有三仙石,时有彩云笼罩,故名。其峰高百余丈,牛岭居左,猴山列右。最后有石如人耸立,或如美女抛梭,或如金钟覆地,成就分明,亦奇观也。州守裴有碑记,并题额曰:‘云荫碧莲’。”足见云荫仙上美景奇特,蔚为壮观。
云荫仙在当地又叫仁义仙,为何叫仁义仙?青林村主任许任平分析,在当地的方言客家话中,云荫仙和仁义仙发音近似,应该是口误造成的。以前上云荫仙只有一条羊肠小径,近年来,汤溪镇开发旅游资源,镇村已经组织修建了一条上云荫仙的简易公路。目前这条路的硬化工程已经立项,11月份即将开工,计划明年1月完工。
“我们争取修建这条通组公路,不仅是为了山上的居民,同时也是为了开发云荫仙这个旅游资源。等路修好后,我们希望争取重建云荫仙,让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刹重现。”汤溪镇镇长雷丰华说。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娟丽
编辑:龙志飞
本文为资兴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zixingxinwen.com/content/2020/10/23/853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