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历史遗迹】北湖与资兴半都

来源:文史北湖 作者:尹长生 编辑:廖英武 林依娜 2021-06-23 10:04:03
时刻新闻
—分享—

郴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城内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湖泊——北湖。北湖水光潋滟、涟漪圈圈,仿佛在不断地向人们诉说着它那动人的历史传说。

北湖与龙王庙

黄山书社1994年出版发行的《郴州市志》,在第二十五篇的《民间传说》部分刊载了《北湖与龙王庙》:

“很久以前,郴州北湖有两条龙:一条白龙,一条黑龙。白龙很猛,黑龙很凶,它们喜欢斗跤,搞得北湖涨大水,老百姓叫苦连天。

“一天,资兴有一个姓曹的武生进京赶考,从郴州路过的时候,正好遇上这两条龙在湖里斗跤。这时,一个老人家从他身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该死,不得了,又要吃亏了!’曹武生是个仗义的人,听到老人家的话,觉得中间必有缘故。他赶忙走上前去拖住老人家问道:‘请问老人家,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老人家就把双龙斗跤,老百姓遭殃的事告诉曹武生。话刚说完,只见曹武生从行囊里取出一把箭来,定了定神,吸了一口气,运足神力,瞄准那条凶猛的黑龙,‘嗖’地一声,飞箭不偏不倚,正好射中黑龙的喉咙。黑龙带着箭伤,忍痛沉下水底,逃到洞庭湖,不久就死了。白龙看到黑龙中箭受伤,吓得钻进湖底的大石洞,再也不敢露出水面惹是生非了。从此,人们就把这个湖叫做‘白湖’,后来又改叫‘北湖’。

“北湖双龙平息后,郴州城里就再也冇遭过水灾了,老百姓过上了安乐的生活。为了纪念曹武生,人们在北湖旁边盖了一座大庙,取名‘曹王庙’,后人又称‘龙王庙’,并在庙里塑了曹武生的像。逢年过节,老百姓都到庙里烧香敬供。”

北湖的龙王庙,虽历久不衰,但后来被毁……那么,曹武生(其后裔主要聚居在郴州曹家坪及资兴半都)“曹王庙”,怎么之后又改叫“龙王庙”呢?

这在《曹氏族谱》里有答案。《曹氏族谱》刊载有相关的碑文,即乾德二年(964)宋碑转载的唐代元和时(806—820)郴州刺使杨於陵的碑文,距今约1200年。兹录之如下:

敕建惠泽龙王庙碑

自古帝王受命,方舆硈巩,环海镜清,非独人为之也,盖亦有神助焉。我朝自黑龙呈瑞,岳乔何翕,百神莫不怀柔。建隆四年,荆南高继冲既归命,遂克潭州,湖以南狂澜,底定于是。天子遣使祭南岳以答神。庥时臣勋方承乏衡州,实襄厥事,而郴江一由犹未朝宗也。居无何,臣熏奉命與臣丁德裕、臣潘美、臣尹从珂帅师取郴,当是时,伪汉郴州刺史陆光图与其大将暨彦斌婴城固守,而郴城外北湖渨累数十寻,汜滥数十里,长波渣陀城在水中者日数番焉。我师以怒涛汹汹,怀郭襄郊,乍往乍来,不可响迩壁于高陵,比乾德改元相持者已数月矣。顷之,得一土人,问以水故。对曰,北湖有神号青史王。唐时湖中有物为祟,洪水横流,房舍倾斜,城垣摆簸,官民不知所为。王有仙术,射以神矢,须臾水平,又制以铁锁、铁根,遗迹尚在,后封青史王,立庙塑像,以镇此湖。今像剥庙颓,废灵爽失,恁故孽虫复能为祟耳。欲除此害,叩祷于神。越翌日,臣熏等敷陈天子之明德,望湖荣祷。是夜,星辉月皎,忽见湖面冉冉紫云,军中隐隐闻锁声,琅琅自湖中出明日,湖不复扬波。又明日,城以外水皆退,师遂进拔其城,斩光图及彦斌,郴地已定。臣熏等诣庙陈谢,得古碑于颓垣败壁间,读之则唐元和时刺史杨于陵所撰也。碑载:

“王,姓曹氏,名代飞,祖子升,开元时以真定进士为州刺吏。卒于官,无私积,遗孤士魁,方稚,不能扶亲而北。州人思其遗爱,及谋葬之东山,遂使魁奉其母庐于山下。魁生王,王好道术,嚣尘徙家半都罗山之阳,盖不欲与人间事也。及建中时,龙祟北湖,水沸地震,郴人大恐,募能禳者。王毅然手弧矢弹之,水遂平。犹虑有后灾,又制以铁樗、铁锁。有司功之,将请于朝官之,辞曰:方外野人,岂堪金紫。惟所居里,地小且僻。契契九泉,如蒙蠲免杂役,只供正赋,赐多矣。事闻,许之。及其卒也,诏封青史王,濒湖作庙祀之。”

盖王之有功于国,有利于民,而庙食于期不自今始矣。臣熏等幸绥靖郴地,使郴之苍赤咸沐浴乎湛恩。举王之所以效灵助顺者奏之,天子嘉焉,改封惠泽龙王,敕于湖干建庙立像,载诸祀典,举以春秋……

荆湖南路郴州刺史兼桂阳监监军使洛阳张熏撰

乾德二年岁在甲子仲秋月上浣谷旦

碑文大意是:北宋建隆四年(961),郴州仍在南汉政权手中。宋太祖派张熏、潘美等大将征讨,与后汉守城部队恶战,不料北湖湖水深广泛滥,绕城形成天然屏障,郴城久攻不下。宋将张薰等微服私访,询问当地老人。当地老人说:“唐建中时北湖便有恶龙作祟,湖水泛滥,民不聊生。有一道士曹代飞用仙术射杀了恶龙,湖水恢复了平静,曹代飞恐恶龙再次作祟,还向湖中投入了铁锁、铁棂镇压之,如今遗迹尚在。此事报与朝廷,朝廷追封曹代飞为青史王,并立庙塑像祭祀。如今,像庙颓灵废,所以孽虫又能出来危害乡里了。要想铲除此害,就必须向青史王神祷告。”听罢,宋将张熏便依言祭祀。当天夜里,星辉月皎,忽见湖面冉冉升起紫云,军中隐隐听到锁声,明月琅琅自湖而出。第二天,风平浪静。第三天,郴州城外的水都退去了,郴城得以光复。郴城平定之后,张熏到庙中致谢,同时在颓垣败壁之间看到一古碑。碑文是唐元和时兵部侍郎贬任的郴州刺史杨於陵撰写的。碑载:

“青史王姓曹,名代飞。其祖曹子升乃真定人,唐开元进士,任郴州刺史,后病死于任上。曹刺史为官清廉,没有留下任何积蓄,只留下一名孤儿曹魁。曹魁年幼,不能送父亲灵柩北返故乡,郴人怀念曹刺史仁德,便将之葬于郴城东山。曹魁随母居东山之下,后娶妻生下了曹代飞。代飞喜好道术,又迁家到半都修练。建中时,北湖出了恶龙,搞得水沸地震,郴人十分惶恐,官府张榜重赏招募能制服恶龙之人。代飞闻讯揭榜,果断地制服了恶龙。郴州官府要兑现承诺,为代飞请功封赏。曹代飞推辞说,乡野之人,享受不了荣华富贵,只是贫道所居之处,狭小且偏僻,如能免除杂役,只纳正赋,贫道就心满意足了!朝廷闻迅,立即答应了代飞的请求。曹代飞死后,朝廷便下诏赐封曹代飞为‘青史王’,并在湖岸建庙立像祭祀他。”

张薰读罢碑文,便将此事上书朝廷。不久,朝廷下诏:改封曹代飞为惠泽龙王,其家乡半都如唐例,免去一切杂税。张熏也以战功被委以荆湖南路郴州刺史兼桂阳监监军使的重任。撰写了碑文《敕建惠泽龙王庙碑》并建庙立碑。

这就是“曹王庙”,之后又改叫“龙王庙”的缘由。

北湖与半都

半都位于北湖东部的资兴市三都镇境内,颇多神奇之处。

一是地名神奇。“都”是行政区名,它大到“都”一级,而辖区面积却小得出奇,仅八十多个平方公里,人口全盛时期也不足两万。《汉语大字典》载:“都,古代行政区划名。……5、宋元明清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宋史·袁卸船》:‘合保为都,合都为乡,合乡为县……’”这种由行政区划保留下来的称呼一直保留到现代,逐渐演变成地名。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到“都”:“旧式的都团(即区乡)政权机关,尤其是都之一级,即接近县之一级,几乎完全是土豪劣绅占领。‘都’管辖的人口有一万至五六万……”查阅相关资料还得知:“都”作为军事单位也有着严格的编制,唐五代为千人,宋缩为百人。可见,历代建“都”,都有严格编制。总不至于人口或地域只有“都”的一半就设个“半都”的行政区划吧。所以,半都之名显得神奇。

二是位置神奇。半都深处资兴腹地,却千余年不归资兴管辖,直隶于并不接壤的州郡。资兴境内有“独立王国”,这令资兴的地方官员十分头痛。光绪元年(1875)《兴宁县志》载:“旧志王廷玑论曰:‘半都属州之说,据故老相传,有曹将立功封于州,故隶于州,民随管辖,岂容豪抗不属县乎?但隶州后,遂倚州为势,挟害乡民,至有县法不能绳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郴州地区才以强硬措施将它划归资兴,并命名为“碑记乡”。

三是居民权利大得出奇。境内的乡民自半都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千余年里,从不需要向封建官府上交杂税。

四是其名称生命力顽强得出奇。行政区域名、地名,往往随封建王朝的更替而变更,能保持千年不变的可谓稀有。如资兴县名多达十来个,而“半都”这个地名,无论官府还是民间一直延续至今不变。

这些独特的历史人文现象,耐人寻味。“半都”这么“牛”的个中缘由,因时间久远,谁也说不清楚了。但曹代飞的后裔、世居半都的曹氏在《曹氏族谱》中刊载的稀世碑文《重修惠泽龙王庙碑》,为我们拨开了其历史形成的迷雾。兹录之如下:

重修惠泽龙王庙碑

吾楚之水之胜,在洞庭一湖;吾郴之水之胜,在一北湖。庙于洞庭湖者,郴人柳灵济侯;而庙于北湖者,郴人曹惠泽王也。灵济遇龙女谒龙王,婿于龙宫,神于龙(上“山”下“阜”),至今赖济焉。惠泽威龙以弧矢,系龙以锁棂,生制龙于龙窟中,没镇龙于龙窟上,郴人至今赖奠居焉。惠泽去灵济百余年,而数百年来,郴人之沐恩波者。洞庭深而远,北湖尤深而近。

惠泽名代飞,好道术,家半都罗山之阳,竹涧之溽。唐建中时,北湖有龙为祟,王弭(mǐ)其灾,辞其赏,惟为其里乞宽政。既卒,乃封青史王。

我朝建隆时,龙复祟于北湖,波及城下,几老我师。赖王效灵,郴江底定,改封惠泽龙王。敕新庙,像籍祀典以镇孽鳞,仍世世免其里杂徭,如唐故事,事具张刺使碑中。而铁锁铁棂,善泳者今尚见之,其事固信而有徵也。

嘉定初,析郴县程水、资兴二乡,复置资兴。半都地界程水,当析。都人白于县,以惠泽龙王长郴地,功在郴,庙亦在郴,都人赖其力,蒙其宽政而奉祠事者数百年矣。若拆入资兴,是外惠泽于郴,使奉祠者碍于越重,非国初所以报功。本旨也,县令沈公白于郡守,郡守潘公闻于朝。于是半都以惠泽故,仍隶郴。近复改资兴为兴宁,徙治管子濠,尤密迩半都,而半都隶州仍如故。顷者,都人士以庙颓像蚀,鸠潺重修,既成,丐文于县,县令邹公使请诸郡,郡守周公过鸥盟亭,指龙王庙谓余:居湖上也久,以记属余,余尝宦岳阳观洞庭胜状矣,北湖虽小,而窟以深洌,以清泖(mǎo),以亭风漾之成文,月浸之而成彬,草悒(yì)之而弥青,花浣之而弥馨,鱼游之而濯鳞,鸟浴之而恻翎,可适其适于骚人,亦何羡乎洞庭?岂独与欧盟于亭者?邀龙王之灵哉,自惠泽治龙越廿余年,而韩子憩此叉鱼北湖,虽光涵北斗,徵龙王郴其沼矣,谁得航北湖之空明?且王非特懋,乃功也。初敕,涧流以洁已,忽消峰水以济人,又泊宠利而泉廉,汰输差而河润,何渊衷之深也,清也,亭也。然则北湖不必与洞庭争胜,治北湖龙者不啻与人,鱼北湖者争光矣。爰识,识诸欧盟之亭,质诸周太守及邹明府,使半都人士,祷诸龙王庙之庙之珉。

鸥盟居士雷应春敬撰并书 石工张有文镌

绍定五年岁在壬辰中秋前二日 谷旦

《敕建惠泽龙王庙碑》《重修惠泽龙王庙碑》这两块古碑及碑文,不为地方文献记载,不为后世流传,以致“半都”成为后世文史爱好者探索的迷宫。现在,经由这两块古碑及碑文将北湖“龙王庙”、资兴“半都”两个谜底揭晓:北湖惠泽龙王姓曹、名代飞,是半都曹氏家族的始迁祖,半都不隶资兴而直隶州府缘于这位龙王。

而《重修惠泽龙王庙碑》解开了半都千多年来直隶州郡、不归资兴管辖的迷团:宋代郴籍监察御史雷应春因上书得罪了权贵,罢官返回故里,于北湖隐居九年。绍定五年(1232),他碰上了一件题写碑文的好事。惠泽龙王曹代飞的后裔要为祖上重修庙宇,请县令邹公属文,邹公转求郡守周公,郡守也感觉文章拿不出手,便去请雷应春落笔。于是,一段半都不愿意归属资兴(兴宁)的公案便记载下来了。原来,早在宋嘉定(1208-1224)初年,朝廷拆郴县之程水、资兴二乡置资兴县。按理,半都属程水,应归资兴管辖。然而,半都人据理力争:“当年我祖惠泽龙王降伏北湖恶龙,深受朝廷嘉奖,不仅在北湖旁建了祖庙,还豁免了半都的杂税。如今,半都若受资兴管辖,不仅前去拜祭祖庙不方便,还不能享受郴县的税收优惠,这与大宋建国初的圣旨承诺不符啊!”郡守将此言上奏朝廷,朝廷只得恩准。不久,兴宁县县治就在半都旁边,半都却不属兴宁管辖。

另说半都

关于“半都”名称的由来,在民间还有另一种传说。传说与“寿佛”有关。资料表明:寿佛,法号“释全真”,精通佛学,造诣颇深。俗姓周,名宝,生于唐开元十六年(728),今湖南省资兴县程水乡周源山人。生于唐开元十六年(729)。十六岁拜别父母,赴郴州西北之开元寺出家受戒。享年一百六十六岁而圆寂。盖因其德懋寿高,世人尊其为“无量寿佛”。通过碑文中代飞射杀北湖恶龙的时间为“建中”年间(780-783)等文字与前面所列寿佛的文字资料比对,不难发现:代飞是稍晚于寿佛,但他们是同时代的两个著名宗教人物。还有,寿佛的出生地周源山与现半都紧紧相邻,共处一山。而曹代飞从郴州徙居至寿佛早期生活的周源山,是否因崇拜心中偶像、追寻寿佛的成仙足迹而从郴城东山徙至半都去修炼?不得而知。但据传说,代飞射杀北湖恶龙的“建中”年间(780-783),寿佛才五十多岁;只不过此时的寿佛,已经名扬四海、不在郴州北湖而已。

相传,寿佛想在现今的半都建造他的都城,由于建造都城非同小可,建成之前得保密,以免小人干扰坏了大事,于是晚上施法作业。他先是用佛法赶石,架桥修路,为最后建城做准备。他的母亲看到儿子每晚劳累回到家里的样子,十分爱怜心疼。到了建城的那天,寿佛心里十分高兴,早早吃了晚饭后,告诉其母亲:半夜鸡鸣时,都城便可建成,他就会回家。没想到在这最关键的时候,出了问题!寿佛的母亲也许是年老糊涂,也许是高兴过度,也许是爱子心切,阴差阳错地没等鸡鸣,就到鸡莳门口装狐狸叫,使得鸡提前叫了。此时,寿佛还正在把石头从远处源源不断地运来,还正在构筑城墙的基脚。寿佛以为母亲有事召他回家,他只好放下活儿回家,得知原委后叹气说,天意如此,都城就只能到此为止建一半算了。因此,成了“半都”。

来源:文史北湖

作者:尹长生

编辑:廖英武 林依娜

阅读下一篇

返回资兴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