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泗林,男,1954年11月出生,资兴市八面山瑶族乡村民。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也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却始终秉持着“有国才有家”的理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家庭成员一道,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诠释爱国主义情怀。
一、家国情怀,传承好家风
何泗林的父亲何满仓,生于192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曾两度从军,走过烽火连天的岁月,体验过食不果腹、无处安生的日子,让他深刻体会到“有国才有家”,因此,经常念叨“没有国,哪来的家”,时常教育儿子 “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在何满仓的教育下,何泗林的哥哥何维林于1962年志愿入伍当兵,1969年退伍后,在资兴邮电局上班,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直到退休。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何泗林从小就有个“从军梦”, 最终因身体因素,无法参军。于是,何泗林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家风教育中,时常教育儿子“要自觉接受锻炼,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争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何泗林的教育和熏陶下,其子何剑波从小耳濡目染,自1999年12月响应国家号召入伍以来,一直扎根于军营,以过硬的技术、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义务兵到国家边防守卫者、爱国主义的忠实践行者的完美转变。在部队期间,何剑波3次荣立三等功,2015年1次荣立二等功,2017年1次荣立一等功,先后被武警部队评为“十大标兵士官”、2015年被西藏自治区评选为先进个人,2015年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被武警部队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2018年被评为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2020年参加“506”行动。先后参加新藏线抢险、“4·25”抗震抢通中尼公路、深圳“12·20”特大滑坡、新疆柯克亚乡“7·6”特大泥石流等重大抢险救援任务。
二、锤炼品格,树立好榜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幼丧母,哥哥10多岁便早早从军,因父亲一人既要吃力的充当家庭主要劳动力,还要充当母亲的角色,何泗林的弟弟四岁时不得不寄在他人篱下抚养,面对亲人的分离、窘迫的家境,何泗林年少时就外出谋生贴补家用,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磨炼出了不怕苦不怕累、顽强不屈的意志,也造就了他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上表现出的自立自强、坚忍不拔、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个性。为了不连累儿女,尽管夫妻两人都60多岁了,儿女有出息了,他们依然在广东打工。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儿子何剑波在氧气稀薄,自然环境异常恶劣,平均海拔4663米的中队驻地扎根17年,甘愿奉献青春,始终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坚忍不拔、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自学取得大专文凭,苦练操作和修理技能,现已是交通部队响当当的技术骨干;先后参加新藏线除雪保通、“4.25”尼泊尔地震、深圳“12.20”特大滑坡、新疆叶城“7.6”特大泥石流等200余次大小抢险救援任务,驻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雪域高原守护神”。
三、默默付出,稳固好后方
为了让何剑波安心部队,17年来,何泗林始终以作为一个军人的父亲为荣,全心全意处理好家里的各项大小事务,免除儿子的后顾之忧。2003年,何泗林的父亲去世,何剑波没能见上爷爷的最后一面,万分悲痛,何泗林告诫儿子要坚守在岗位上,以保家卫国为重,安慰道:“家里一切有我,你不用特意回家一趟,要以部队的事业为重,你爷爷为你骄傲,全家人都会理解的……”。何剑波成家后,因部队特殊情况,妻儿无法随军一起生活,何泗林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军队事务,让儿媳和孙子女一直住在家里,照顾孙子女生活起居和接送上学放学,家里大小事情都是自己承担,头疼脑热也从不让家人担心,不向儿子媳妇诉苦,没有任何怨言,“儿媳和孙子女跟着我们过得好了,儿子在部队才能安心,才能心无旁婺的为祖国守边疆!”何泗林说。
何泗林,一个平凡的农民,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以最朴实的行动,将自己的家国情怀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着子孙后代,谱写出一曲好家风赞歌。
来源:资兴文明办
作者:资兴文明办
编辑:陈如婧
二审:李科
三审:廖英武
本文为资兴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zixingxinwen.com/content/646655/66/12075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