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资源博大精深,廉政思想是其中重要的论题。
“廉”,最初是指官员应具有的品德之一。我国很早就有了“明德”“严法”的廉政意识,虞舜时代提出的从政者所应具有的九种品德中,就有“简而廉”。之后,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廉政思想。
图源丨宗汉印迹
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对于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廉为政本”的反腐观念
《晏子春秋》说:“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贪者,政之腐也,民之贼也。”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明确把“廉”引申到政治领域,从而形成了“廉政”一词,同时也阐明了对“廉”与“贪”这两种对立价值观的认识。
管仲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在他的辅佐下,成就齐桓公春秋首霸的功业。唐太宗告诫臣子“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坚持广开言路,开创了贞观盛世。朱元璋痛恨贪官,认为“吏治之弊莫甚于贪墨”,铁腕反腐,成就洪武之治……廉政的作用可见一斑。
而反观那些不重视肃贪倡廉的为政者,往往是君昏臣贪,以致人亡政息。
夏桀就是其中一位。夏桀荒淫无度,“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以致百姓对他痛恨到极点,甚至疾呼“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商纣王沉湎酒色、重刑厚敛,也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
提起历史上的大贪官,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清代的和珅,事实上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也有不少。比如南朝时梁国大臣鱼弘,就是著名的“四尽太守”——据说,凡是他为官的地方,都是“水中鱼鳖尽、山中麋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百姓尽”。这样的人,注定遗臭万年。
廉为政本,兴替所系。一个政权、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要始终赢得人民的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就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民生观,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要贯彻“以法而治”的法治观,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就要牢牢抓住“关键少数”,让他们知责负责、知责尽责,身先士卒正风气,清正廉洁做标杆。
“以廉为宝”的清官情结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美玉,准备把它献给子罕,子罕却不接受,说:“我以廉洁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我收了你的玉,我们俩都失去了自己的宝,不如我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宝。”自此以后,“以廉为宝”成为无数从政者的坚守与追求。
“一钱太守”刘宠、“四知拒金”杨震、“悬鱼拒贿”羊续,都是其中的代表;包拯“拒礼为开廉洁风”、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海瑞“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等,也传为千古美谈。他们为官以廉、修身以律、励志以行的人生理念和廉政实践,凝结成中国人心中深深的清官情结,激励着历代政客不断修身律己,廉洁用权。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今天,我们在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紧“不能腐”的笼子的同时,也要注重夯实“不想腐”的思想根基。以古代清官廉吏为榜样、当镜子、做尺子,识别清浊邪正、判断是非善恶、规范行为举止,从思想深处强化“不想腐”的自觉,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尚俭戒奢”的勤俭作风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官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虞舜称赞夏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诸葛亮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勤养俭,俭生廉”,勤俭是固守廉政的一种基础修行,只有降低物质上的需求,才能守住清廉的底线。
春秋贤相晏子把贫困当老师,说“富而不骄的人世上少有,贫而无憾的人,我算一个”,数次拒赏;明代吏部尚书刘崧生活清廉俭约,一床棉被用了十年也未曾换过,直到被老鼠咬坏了,才不得不换了一床新的,而旧棉被拆下后缝缝补补,又给儿子做了衣服;清代名相陈廷敬从政五十余载,官至宰辅,生活上却很节俭,常说“我自长贫甘半饱”,所以被送了个“半饱居士”的雅号……他们以俭养廉,成就一身正气,留下千古美名。
当下,“四风”问题屡禁不止。今年上半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3193起,其中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就占了25172起。“嗜欲深者天机浅”,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党员干部的侵蚀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会导致党员干部逐步放松对自我的要求,有的贪图安逸享受在其位不谋其职,有的追求物质享受热衷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有的从一顿饭一条烟开始收受,最终走向严重违纪违法……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
一心为公才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方能正气凛然。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做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
来源:山东宣传
编辑:欧文君
二审:林依娜
三审:廖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