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白廊镇布田村的施工人员每日按时浇筑护坡挡土墙,八面山瑶族乡桎木村修复一新的姜田里姜苗长势喜人,州门司镇村民在新居前笑着说:“日子更有奔头了。”
2024年7月26日,资兴市遭遇特大暴雨侵袭,多地严重受灾。一年多来,锚定资兴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湖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派出136支工作队、2250名人员,以多层级、多领域的对口支援工作思路,聚焦帮设施恢复、帮项目申报、帮搬迁安置、帮产业发展、帮就业创收、帮生态修复的“六帮”目标,用实际行动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用心书写重生与希望的崭新篇章。
尽锐出战 对口支援重灾村重建
资兴市灾情发生后,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毛伟明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资兴市重灾区一线调研指导。
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湖南省应急委办公室迅速牵头建立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接连出台《省直单位对口支援资兴市灾后重建工作方案》《省直单位对口支援资兴市灾后重建工作机制》等,明确六项重点任务,并通过建立健全联络会商、信息调度、交办督导、评估验收等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运转。
去年8月,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三级对口支援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部署会相继召开,形成“省市县三级”支援机制。46家省直单位(企业)、23家驻郴及郴州市有关单位(企业)、19家驻资及资兴市有关单位(企业)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帮扶队伍,奔赴灾区一线,对46个受灾严重村和27个受灾较严重村开展全方位对口帮扶。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郴州市,兄弟县、区伸出援手,各级党员干部逆行一线。汝城县第一时间派遣38人专班抵达资兴市兴宁镇;苏仙区支援队伍深入资兴各村组,核实道路桥梁、危房和地质灾害情况;桂阳县捐赠现金569万元及价值110万元的物品……
46支省直单位(企业)对口支援工作队是资兴市灾后重建的中坚力量。2024年8月8日,湖南海利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利集团)对口支援工作队踏着泥浆,进入八面山瑶族乡桎木村。工作队入村仅4天,海利集团首笔救灾资金就火速到账;不到2个月,超800人、300余台设备连续奋战,10.9公里长的通村通组道路全线贯通,3处漫水桥抢修完工,13处边坡、12处塌方治理完成。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近600万元,为州门司镇刘家村建成3座跨江大桥,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题。湖南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抢通道路作为首要任务,新建一座长9米、宽7米的公路平板桥,打通被洪水完全冲毁的村主干道,确保抢险救灾“大动脉”畅通……
为确保重建工作落到实处,湖南省应急委办公室建立完善督导机制,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交通运输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坚持“一月一督导”,对46个重点村进行调研督导。针对个别工作队实施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力量配备薄弱、工作推进缓慢的情况,该省及时通过发函、电话、微信等方式提醒督导,还创新考核机制,制定《省直单位对口支援资兴市灾后重建工作队评估验收管理办法》,对46支省直单位(企业)对口支援工作队中的194名队员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通报派出单位,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聚力攻坚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八面山瑶族乡青腰村,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作队仅用半个月就完成71米长的滑坡带应急治理;在州门司镇上坪村,湖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对口支援工作队利用测绘技术建立二维地形模型,精准锁定70余处风险点,修复15处路基掏空点和3处高边坡……这些都是工作队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努力解决灾后重建中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一个个缩影。
面对资兴市灾后重建的繁重任务,湖南省应急委办公室、省应急管理厅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专题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对46支省直单位(企业)对口支援工作队的统筹协调与督导,聚焦“六帮”重点任务,从设施恢复到生态修复等多维度同步发力。
灾后重建,基础先行。在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抢通修复中,对口支援工作队坚持“恢复与提升相结合”,不仅要重建基础设施,还要让其变得更坚实、更可靠,增强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
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对口支援的白廊镇布田村的曹家组地势低洼、山高坡陡,排水不畅问题严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该厅对口支援工作队积极协调项目资金,修建防洪渠。该防洪渠工程于今年4月底动工修建,7月初已全部完工,渠线全长182米,总投资约35万元。工作队同时在该村胡家组,采用埋石混凝土结构加固护坡挡土墙,以长久保持其功能和稳定性。
为确保重建工作有充足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对口支援工作队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灾后防治等重点领域,精心谋划重建项目,全力解决灾后项目申报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截至今年7月25日,累计指导村级完善、申报各类灾后重建项目612个、争取上级立项项目300个,预计可获得资金29351.18万元。
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上,对口支援工作队深入受灾农户和安置点,积极参与搬迁安置政策宣传和信访处置等工作,确保搬迁安置工作公平、公开、公正。目前,资兴市兴宁、州门司、八面山、黄草4个乡镇安置点通过了3种安置方式,共完成搬迁安置5038户,第二批搬迁安置动员工作正在推进中。
要“安居”更要“乐业”。对口支援工作队抓住灾后重建中的新机遇,将重建过程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一村一策”理念援助所驻村发展产业,为当地村民发展生姜、油茶、水果、蔬菜种植和禾鱼共生养殖等富民产业和特色产业谋思路、找销路、拓市场;创新推出“灾后重建+就业增收”融合发展模式,推广“以工代赈”,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捧起“饭碗”。
在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恢复的同时,对口支援工作队将生态恢复摆在与生产恢复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河道疏浚加固、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务求实效 建设更加美好新家园
灾后重建进展如何?对口支援人员的感想最多。
“只要下大雨,我们就会‘一对一’电话通知村民,帮助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对口支援八面山瑶族乡兰洞村工作队队员李铁健介绍,今年入汛以来,工作队和村干部紧盯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大排查隐患、转移避险的工作力度。
“要搞好灾后重建,更重要的是搞好灾后重建的产业帮扶,给村集体经济造血。”湖南省地质院对口支援八面山瑶族乡大雁山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涂国华说。该院投入120万元建设大白鹅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预计年出栏3万羽,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
各对口支援工作队纷纷支招:湖南省司法厅、湖南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安排耕地复垦、油菜播种等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帮助77名受灾群众就近就业,累计增加收入20余万元;海利集团、湖南省地质院、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引进光伏发电产业和鸡枞菌、生姜等种植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湖南省生态环境厅下拨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修复,并成功将东江湖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纳入中央项目库……
在一系列举措的强力推动下,“六帮”核心工作稳扎稳打、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对口支援工作队累计投入资金12090.84万元,捐赠物资870.87万元,投入人力21898人次、设施设备6691台次。
“我们要让受灾村发展得更好。”湖南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把灾后重建工作与对口支援村的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对口支援帮扶长效机制,确保帮扶关系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灾后重建成效如何?受灾群众的感受最深。
“楼上安居,楼下就业,收入稳定,日子有盼头。”在八面山瑶族乡集镇集中安置点的瑶乡慧华电子有限公司车间内,青腰村村民赵香兰一边熟练地操作机器,一边说。
“培训很实用,我学到了很多新技术。”在湖南省科技厅对口支援工作队举办的科技特派员灾后复产培训班上,州门司镇州门司村村民樊细雄表示学到了很多。
“新房子光线很好,内部设计合理、美观,我特别满意。”在“包保”干部陪同下查看新房,州门司镇杨公塘村地质灾害点安置户李资华喜上眉梢。
…………
从交通脉络的恢复到安居乐业的实现,从产业“造血”到就业保障,从生态修复到长远规划,资兴市灾后重建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湖南省各级各部门的联动合力。
当前,资兴市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已基本恢复。灾后重建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湖南省应急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灾后重建‘后半篇文章’,重点推进产业帮扶和就业扶持,确保受灾群众持续增收,实现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一审:陈如婧
二审:黄欣
三审: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