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国评论·资新评丨破特权藩篱方能立公仆本色

来源:中共资兴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编辑:欧阳雨桐 2025-04-28 16:17:12
—分享—

公元1043年,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开封府衙前立“戒石铭”,刻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八字警语。这道穿越千年的警示,至今仍在叩问着当代党员干部的初心:如何破除特权思想,永葆公仆本色?作风建设中的“不搞特殊”,正是新时代对这份历史叩问的响亮回答。

一、特权思想是干群关系的致命毒瘤

北宋御史包拯任开封知府时,将官署正门封闭,改走侧门处理公务,以此破除“官威不可犯”的陋习。这个千年典故揭示了特权意识的顽固性:当权力失去约束,就会异化为脱离群众的藩篱。某些干部追求办公用房超标、公务接待奢华,这些看似细微的特权行为,实则是官僚主义的温床。就像明代海瑞所言"官清民自安",特权思想不除,民心之安何存?

二、平等意识是执政根基的定海神针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办公室的门永远向群众敞开;孔繁森在阿里任职期间,与牧民同吃同住。这些典范告诉我们:干部与群众之间,本应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身份之别。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从取消领导干部专车到规范差旅标准,正是用制度之绳勒紧特权缰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三公”经费较2012年下降超过70%,见证着平等理念的制度化成果。

三、作风革新是永葆生机的源头活水

深圳前海管理局推行“首问责任制”,任何工作人员被群众询问都要负责到底;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局长坐窗口已成常态。这些创新实践证明:破除特权不是权力让渡,而是回归本源。当领导干部摘下“官帽子”、穿上“运动鞋”,才能真正丈量民生疾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需要制度约束与思想自觉同频共振。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穿着补丁衣服作报告,朱德总司令用马尾毛做牙刷。这些朴实无华的细节,铸就了共产党人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丰碑。新时代的作风建设,呼唤更多“不搞特殊”的自觉行动。唯有拆除特权的围墙,才能让为民服务的清泉永远流淌;唯有破除身份的藩篱,方可使鱼水情深的画卷历久弥新。这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召唤。

来源:中共资兴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一审:欧阳雨桐

二审:黄欣

三审:廖英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资兴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