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国评论|筑牢未成年人网络隐私“防护网”

来源:今日郴州 编辑:欧阳雨桐 2025-04-08 23:23:29
—分享—

最近,涉及未成年人的上网隐私泄露话题,引发多方关注。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表达自我,同时也面临着海量信息良莠不齐、智能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等情况。守护未成年人的网络隐私安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攻防战,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试金石,需要凝聚家庭、平台、法治的合力,在数字世界为未成年人构筑起温暖的“防护网”。

家庭是隐私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在数字时代的监护职责正在发生深刻转变。部分家长将智能设备简单等同于“电子保姆”,忽视了设备背后潜藏的隐私泄露风险。这种监护缺位与过度保护的交织,折射出家庭教育中数字素养的集体焦虑。父母需要建立“数字监护人”意识,既要通过设备管理、权限设置等技术手段为孩子过滤风险,更要通过平等对话培养孩子的隐私保护意识。亲子间的数字边界需要建立在信任基石之上。家长应该摒弃监控思维,转而以“数字向导”的身份,与孩子共同制定网络使用规则。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隐私空间时,才会主动分享网络世界的喜怒哀乐,形成健康良性的数字代际沟通。

平台责任是隐私治理的核心枢纽。网络平台掌握着海量用户数据,这种技术赋权意味着更大的社会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模式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一键开关”,而应贯穿产品设计的全生命周期。从信息加密到内容过滤,从权限管理到痕迹清除,每个技术细节都应当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怀。智能算法更需设置伦理护栏,避免过度收集未成年人行为数据形成“数字画像”。内容生态建设是平台责任的更高维度。当个性化推荐机制与未成年人保护相遇时,商业利益必须让位于社会责任。建立独立于成人内容的未成年人信息专区,用优质内容构建正向价值引导,才能让算法闪耀人性的温度。这种选择彰显的不只是企业良知,更是数字文明应有的价值追求。

法治建设是隐私安全的根本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始终是网络治理的压舱石。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专章,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出台,我国正在构建起日益严密的法治防护网。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需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对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行为形成高压态势,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长效机制建设需着眼数字技术演进趋势。探索建立网络身份分级制度,研发符合未成年人特征的隐私保护技术标准,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治理新格局。只有让法治利剑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才能构筑起动态发展的安全屏障。

守护未成年人的网络隐私安全,本质上是守护数字时代的文明底线。当每个家庭都成为隐私教育的课堂,每个平台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每部法律都彰显法治尊严时,就能在网络空间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清朗天空。

来源:今日郴州

一审:欧阳雨桐

二审:欧文君

三审:廖英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资兴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