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近日启动“湘零相伴”零工服务专项行动,推出10条举措推动零工市场建设提质升级,为全省370万灵活就业者打造“家门口”“指尖上”的就业服务平台。这一举措看似针对的是零工经济这一新兴业态,实则触及了就业这一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在就业形态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为灵活就业者撑起一片天,不仅关乎个体生计,更关乎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质量。
零工经济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就业形态,打破了传统就业的时空限制,赋予了劳动者更多选择权。但硬币的另一面是,灵活就业者往往面临就业信息不对称、权益保障不足等困境。他们如同城市中的“就业游民”,虽有“灵活”之名,却无“稳定”之实。湖南此次专项行动的亮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市场搭建层面,而是通过标准化建设、数字化赋能、服务优化等系统性举措,为零工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这种“政府搭台、市场唱戏、劳动者受益”的模式,正是对新就业形态最好的呵护。
更深层次看,“湘零相伴”行动体现了就业服务理念的重要转变。过去我们的就业服务主要面向传统就业形态,对灵活就业关注不足。如今政府主动将服务触角延伸到零工经济这一新兴领域,把零工市场建设作为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身就是治理思维的一次升级。从“管理”到“服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这种转变背后是对“就业是最大民生”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当政府能够敏锐捕捉就业形态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服务供给,民生保障网才能越织越密。
零工经济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平衡好“灵活”与“保障”的关系。灵活是零工经济的优势,但过度的灵活可能导致就业质量下降。湖南的举措可贵之处在于,它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通过规范零工市场运作、提供职业培训、加强权益维护等方式,为零工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因素。这种“灵活有度、保障有力”的思路,既顺应了市场规律,又体现了人文关怀,为零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小驿站”服务“大民生”。湖南的探索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就业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既要紧盯传统就业领域,也要关注新兴就业形态;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当越来越多的灵活就业者能够通过规范便捷的渠道实现稳定就业,当零工经济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我们离就业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近。这不仅是稳就业的应有之义,更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来源:中共资兴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盘宣辰
一审:黄珊珊
二审:袁勇杰
三审:董建锋
本文为资兴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zixingxinwen.com/content/646949/66/1498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