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超打出“三张牌”,“悄悄惊艳所有人”

来源:湘伴 作者:曹茜茜 编辑:黄丽娅 2025-10-28 14:42:22
—分享—

湘超,这个扎根于湖南土壤的足球联赛,以一种近乎“野生”的姿态,“悄悄惊艳着所有人”。

刚刚结束的第七轮常规赛,便是最佳例证。此前防线固若金汤、一球未失的霸主长沙队,竟被永州队以凌厉的攻势撕开缺口。这一击,彻底改写了“强弱分明”的固有叙事,让热血与悬念成为湘超的鲜明底色。

图片

10月26日晚,湘超联赛第七轮火热开战,永州队主场迎战长沙队。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而湘超带来的这份惊艳,绝非灵光一现。支撑起赛场无数“高光时刻”的,是三张独特的王牌。

第一张:文化牌

有人说,“湖南人的性格,就像湘江之水,平时温顺,关键时刻却能掀起惊涛骇浪”。

这些年来,体育湘军早已用一枚枚金牌、一场场硬仗,把这股“湘水般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最近的两轮湘超赛场上,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性格特质,更是以一种近乎写实的方式,被具象、被演绎。

10月下旬以来,天公不作美,连绵的雨水成了不请自来的“第三者”。湿滑的场地给攻防转换平添变数,“断崖式”的降温,更让场上球员备受考验。

10月25日晚,怀化队主场迎战湘潭队,湿漉漉的草皮仿佛“隐形对手”,一次次将高速奔跑中的队员放倒。

到了下半场,怀化队一名年轻替补球员上场,尽管连跑带摔、膝盖磕破,他也没有片刻迟疑,只顾爬起来继续追。

图片

10月25日晚,怀化队主场对阵湘潭队。田敏 摄

那一刻,输赢已退居其次。不服输、不放弃的劲头,汇成了场上最动人的语言。

时代在变,湖湘精神也增添了新的内涵。它不光是骨子里的坚韧顽强,更多了份懂得包容、善于变通、乐于共进的开放胸襟。

就像岳阳队,因屡次平局被戏封“北平王”。这一相当“霸气”的称号,用网上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然而,场上场下,没人指责教练保守,没人责怪球员不拼,更没人懊悔“白来一趟”。

图片

10月25日晚,益阳队主场对阵岳阳队,观众在加油呐喊。黄云 摄

再比如,张家界队被网友调侃“球门和景区大门一样‘大敞大开’”时,球员眼中没有对输球的愤懑,只有对“游客快来”的渴望。

之后,张家界顺势做起了“一张湘超票=18个景区”的营销,把球场上的“失守”转化为文旅推介的“迎客”。

从个体的坚韧到团队的包容,再到城市的巧思,这种种特质,最终凝聚成湘超广阔的视野与独特的格局。

于是,我们在湘超的赛场上看到,几乎所有人都达成了不言自明的默契:一支球队赢球或出圈,只是小小的胜利;整个湘超被看见、被关注,才是真正的大胜。

自然而然地,这样的共识,催生了一种充满“集体智慧”的幽默布局——湖南“十三个充电宝”,商量着“一起干长沙”。

这场“复仇者联盟”,看似是“以下克上”的打闹,实则是把所有的目光引向长沙,让这座省会城市成为焦点,好让“老大哥”带着大家一起飞。

而长沙的回应,也尽显格局与气度。它不争不辩,含笑接纳了这场善意的“围剿”,并响亮回应“不如,我们一起干”!

第二张:情感牌

湘超,追逐的从来不是耀眼的光环,而是在地缘与生活的褶皱中,寻找到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源头,涌动在炽热的“在地认同感”之中。

“为什么追湘超追成了连续剧?”湘伴君曾如此问身边一些并不热衷足球的朋友。

答案五花八门,却落向同一个朴素的念头:想看看我所在的城市,今天比分如何。

球场上,那些“为城市而战”的片段,更让这份认同有血有肉——

永州队球员受伤被担架抬至场边,一听进球在望,竟“垂死病中惊坐起”,被网友笑称为“医学奇迹”;

常德队门将王峰琦,在补时最后1分钟完成神奇三连扑,球迷们原地封他为“常德的防盗门”;

郴州主场迎战长沙时,嘴上喊着“有矿,来挖”,场上的防守却密不透风,中场演出的“红脸的关公战长沙”,更是“湘味对抗”拉满;

……

这些场景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们真实、亲切,带着体温与口音,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

也正是在这样的共鸣中,“在地认同”悄然生长为更深切的“归属感”。

永州赛场推出的“挂票”“砖票”“相亲票”,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巧妙地把“看球”这件事,变成了年轻人结交朋友、寻找认同的机会。

图片

10月12日晚,永州市体育场,球迷们在场外“挂票”等观赛区打卡。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于是,湘超不再只是一场要被“看完”的比赛,更成了一个可以“加入”的社群,回应着都市青年对“在一起”的渴望。

这份由家乡赛事凝聚起来的情感,甚至远远传到了大湾区。

不久前,一群在粤港澳工作生活的湖南人“请战”湘超。它牵起的,不止是省内14座城市的情结,更是湖南人无论走多远,都渴望与家乡同频共振的心跳。

能体现湘超情感牌厚度的,还有其粗糙而温暖的“生活质感”。

球员的汗水直接滴落在草皮上,那是毫无修饰的拼搏;观众的呐喊带着本地口音,那是乡音未改的纯粹;偶然闯入镜头的孩子,则像不期而至的插曲,轻松打破了赛事的严肃性……湘超勇敢地亮出了一种“毛茸茸”的本真状态。

这些在专业视角下的“不完美”,恰恰构成一种“反精致”的审美转向,治愈着被虚拟社交与标准化服务包围的现代人。

第三张:校园足球牌

“这届湘超,被‘00后’接管了!”

网友们发出这样的感叹,背后是一串令人振奋的数字:湘超赛场上,中学生队员总数达262人,在所有参赛队员中占比高达39.6%;常规赛前五轮,84粒总进球中,41粒进球来自学生球员,占比达48.8%。

也就是说,“书包射手”们,以近四成的参赛阵容,贡献了近一半的“火力值”。

数据或许冰冷抽象,但奔跑的身影相当热血具体——

长沙队17岁的李悦宁,从雅礼中学的球场踏上湘超赛场,用一记精准的弧线球破门兑现少年天赋;

衡阳队队员、衡阳市八中16岁小将汤军,一脚40米外的凌空抽射划出惊艳弧线;

娄底一中的李扬帆,更是以中学生身份扛起球队队长重任,在高强度对抗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

然而回溯过往,湖南校园足球并不是“出道即巅峰”。这片热土也曾遭遇过“有热情缺方法,有队伍缺通道”的困境。

这些年来,在中央及省内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下,不少中小学校积极探索校园足球的发展新模式。

前段时间,常德石门五小金牌教练谢波做客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湘超球搭子》直播间时,就介绍了当地校园足球发展的历程:从一片煤渣地起步,历经10年摸索,如今已建成10来人的教练团队,组建了覆盖一至六年级的200余人校级梯队。

图片

石门五小足球队。

从这支校园劲旅的成长轨迹中,我们看到,湖南校园足球正走向“校队有活力、人才有出路”的良性循环。

而湘超的出现,恰如其时。在这些“星星之火”的燎原路上,它将是最关键的“孵化器”与“练兵场”。

湘超硬性规定,每场比赛中,每队必须有不少于3名中学生球员上场。这正是以制度之力,打破选材壁垒,让“野路子”里的好苗子有破土的机会。

10月14日晚,第十五届全运会U18男足决赛阶段比赛现场,湖南U18的25人大名单中,14名球员有湘超比赛经验。

图片

10月14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足球项目男子18岁以下组A组第二场比赛中,辽宁队球员和湖南队球员在比赛中拼抢。图源 新华社

正如湖南省足球协会主席罗器宇所言:“湘超的重要意义,远超赢得几场比赛,而是在于培养一代人、建立一个体系、塑造一种文化。”

这些年轻的面孔,正在更大的舞台上证明着湖南青训的价值,也在响亮回应着“湘超何以惊艳所有人”。

来源:湘伴

作者:曹茜茜

一审:黄丽娅

二审:袁勇杰

三审:李科

阅读下一篇

返回资兴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