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凤,1957年12月出生,八面山瑶族乡桎木村黎家组人。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丧母,家里有一个残疾的父亲和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1978年,张世凤和同村的黎凡跃组成了家庭,婚后第二年,父亲也离开了人世,于是,照顾精神病哥哥的重担便落在了张世凤的肩上。45年来,她给哥哥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带他看病买药,无雨无阻,从没间断过,一直悉心照顾着他,她孝老爱亲的故事无不感动着邻里。2024年,她被评为了孝老爱亲“资兴好人”,她的感人事迹也在红网、资兴发布等媒体报道。
父母双双离世,她担起了照顾哥哥的重担
1976年,张世凤的母亲因被蛇咬伤救治无效去世,父亲也因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导致身上关节受损变成残疾,哥哥受不了刺激患上了精神疾病。哥哥大她12岁,因精神问题没有劳动能力,加上家庭贫困,所以至今未婚。1978年,张世凤和同村的黎凡跃结婚组成了小家庭,就在婚后第二年,父亲因风湿病并发症离开了人世。父亲去世后,照顾哥哥的重担自然落在了张世凤的身上。在丈夫的支持下,张世凤便开启了长达45年的看护之路。
因为要照顾哥哥,45年来她未曾出过一次远门
哥哥不会做饭,张世凤便每天把一日三餐做好给哥哥送去。为了让大哥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她做好饭后总是第一时间给哥哥送去。在哥哥吃饭的间隙,她给哥哥叠被子,打扫卫生,等把哥哥这边料理清楚了才回家做自己的事。张世凤自己家里条件也不好,主要收入就是靠她和丈夫务农来维持。可即便如此,对大哥的照顾却从未有丝毫怠慢。平日里农活再忙再累,张世凤始终准时将一日三餐送到哥哥的手上。手头稍微宽裕些,张世凤还会买些好吃的为哥哥增强营养。因为哥哥有精神疾病,还患有眼疾,张世凤和丈夫还要经常要带着哥哥去看病买药,这笔不小的开支也给这个贫弱的家庭增加了负担。还好,夫妻俩通过勤劳的双手,都坚持过来了。然而2013年,张世凤一家修建了房子,搬进了新家,这本应是一个好的开始,可是哥哥却因青光眼、白内障病情急剧恶化,最终发展到双目失明,变成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全天候照顾的残疾人。面对这样的变故,张世凤并没有退缩。她明白,以后她肩上的担子将更重了。
除了照顾哥哥日常起居,她闲暇之余还要去镇上打零工赚钱。2023年12月7日,张世凤在外打小工,丈夫黎凡跃去给哥哥送饭,当他走进哥哥的家门时,眼前的景象把他吓了一大跳,只见哥哥脸色苍白得像张白纸,整个人已经失去了意识,大小便失禁。丈夫急忙告知张世凤,并拨打了120,经过医生的及时抢救,哥哥的情况逐渐稳定下来。医生表示,如果不是夫妻俩及时发现并送医,后果不堪设想。哥哥脱离危险后,张世凤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哥哥家里,帮哥哥清洗弄脏的衣服和被子。全部整理完后,张世凤已经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因为要照顾哥哥,张世凤从年轻时就没出过远门,没有看过外面的风景,也未能像村里其他人一样到外面去打工挣钱,只能在家附近做些小工赚钱,在自己孩子身边需要帮衬时也没能给予帮助。子女一开始都有怨言,她却始终没有解释一句,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的这份情义也终究感动到子女们,不仅理解他们,更是全力支持。
她孝老爱亲的故事,已成为桎木村的一段佳话
45年的不离不弃,让这份兄妹情谊变得更加地弥足珍贵。现如今哥哥已经80岁了,她对于哥哥的关怀和照料无疑为其长寿奠定了基础。她在照顾过程中的用心与坚持,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长期地操劳,今年67岁的张世凤看起比同龄人要苍老许多,身体也显得尤为瘦弱。每当有人问起她照顾哥哥40几年这么辛苦有没有后悔过,她总是淡淡地说:“我从没有后悔,因为那是我作为妹妹应该做的。”简单朴实的一句话,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平凡质朴的农村妇女那不平凡的一面。
说到张世凤,桎木村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他们夫妇俩那是没话说,照顾这个大哥数四十年如一日,我们乡里乡亲的都看在眼里,这要是换做别人根本做不到。照顾亲人一天、两天不算太难,但是要用将近一生的时间,却并非易事!”
张世凤孝老爱亲的故事已然成为桎木村的一段佳话。她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让我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爱永远是最强大的力量。她的事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感化着乡村村民孝老爱亲的行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段辉雄 雷婉桦
编辑:袁勇杰
三审:廖英武
本文为资兴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zixingxinwen.com/content/646848/51/1374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