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委员看灾后重建 ▏田间地头焕生机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 震寰 欧阳雨桐 编辑:刘震寰 2025-07-28 11:01:25
—分享—

连日来,市政协特邀和农业界活动小组组织委员先后深入八面山、兴宁等受灾乡镇,开展灾后农业综合治理视察活动,聚焦耕地复垦、农业基础设施修复、农作物补种改种、农业产业恢复等。今天,《委员看灾后重建》系列报道刊发第二期《田间地头焕生机》。

日前,委员们走进八面山瑶族乡豪园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地处桂郴高速资兴段核心区域的豪园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及社会各界的帮扶下,灾损耕地复垦快速推进,重现生机。截至目前,该村已完成耕地复垦962亩。复垦中,通过精准施策,建设高标准农田,并创新采用 “工程弃土资源化利用” 模式,提取了优质表土用于耕地复垦,切实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建议下一步,持续跟进地力监测,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灾毁耕地真正成为‘永久基本农田’”。市政协委员赵芳说。

位于罗霄山脉的青腰村,曾多次遭受洪灾影响,耕地的表层沃土被冲刷殆尽,土壤pH值、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去年洪灾后,当地党委、政府创建了玉米单产提升示范片,统一采购播种器并免费发放种子和有机肥,供种植户免费使用,还给予种植补贴。目前,该示范片的玉米已进入成熟期,丰收在望。下一步,等这片玉米、大豆收获以后,我们准备向农户发放一批这个油菜种子,种植油菜,增加村民的收入。 ”市政协委员邓剑锋说。

“建议继续综合资源,把八面山的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与农业结合,让仓田村的 ‘美丽蜕变 转化为发展动力。市政协委员胡连洪在考察后说。目前,仓田村已完成了 13 处灌溉拦水坝和引水渠的修复,还新修了200米灌溉水渠和2000米灌溉引水管,为农业生产筑牢了根基。在恢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种植的同时,村里还力发展了特色养殖。“我们就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种粮食,然后喂鸡、喂猪、喂鸭,让游客在我们餐厅吃我们本地的东西,扎扎实实的农家食品。”八面山瑶族乡仓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亮生说。

兴宁镇长坌村胡家组的100多亩耕地,在去年的洪灾中,全部被损毁。洪灾发生后,长坌村支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救援力量的帮扶下,迅速组织村民开展生产自救,并复种了水稻、莲子等。如今,这些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市政协委员黄华清深有感触地说:“这次耕地恢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该镇辖区的市移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去年的洪灾中,遭受重创,经济损失达200多万元。面对灾情,有着渔业养殖30多年经验的合作社社长李志平,带领社员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并在上级部门资金、技术扶持下,共投入100多万元重新修建了引水渠、道路、电路等,并采购了80多万尾三角鲂、翘嘴、青鱼等鱼苗,让水产养殖重新焕发了生机。李志平说:“在自身恢复生产的同时,也将联合相关部门,引导周边水产养殖户共同恢复生产,提升整个区域的渔业抗灾能力,将资兴水产产业继续做强做大。”

从耕地复垦到丰产丰收,从政策扶持到技术指导,委员们深切感受到了灾后农业综合治理的强劲韧性。大家纷纷表示,将持续关注灾后重建,积极建言献策,助力高质量发展。“我们会继续抓好灾后恢复与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一方面持续提升耕地质量,让灾毁土地焕发新活力。一方面继续推动产业升级,助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让群众在产业振兴中受益。”市政协委员刘华兴说。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 震寰 欧阳雨桐

一审:刘震寰

二审:黄欣

三审:廖英武

本文链接:https://www.zixingxinwen.com/content/646941/69/1515628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资兴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