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根据不同情况,安排不同岗位的工作,现在看着大家能在新厂里踏实干活、挣钱养家,我就觉得这重建不光是建了个厂子,更是给大家建了个‘稳当的家’。”健辉服饰负责人何华健说。连日来,在州门司集中安置点(福祥苑)的健辉服饰生产车间里,缝纫机声不断,工人们正忙着赶订单。
该企业曾在去年洪灾中遭遇重创,90台设备和大批生产材料被洪水卷走,直接经济损失超120万元。得知这一情况后,州门司镇党委政府及人社部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助力企业开展自救。如今,健辉服饰已在安置点一楼建起27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吸纳30余名安置户就业,而近30%是残疾人。
今年以来,我市人社部门精准施策,以摸底、培训、招聘、帮扶“四维联动”打出就业帮扶“组合拳”,构建起“搬得出、稳得住、可持续、能发展”的长效就业体系,助力群众端稳“新饭碗”。员工宋晓华是州门司镇州门司村的安置户,也是受益者。他因手脚长满结石、行走困难,厂里特意安排他负责查货、包装、剪线头,让他能从容胜任。他说:“之前厂子遭了洪灾,我心里特别慌,本来像我这样腿脚不利索的,找份工作就不容易,没想新厂房这么快就建起来了,我不光能接着上班,现在每天能靠自己的手挣钱,家里日子稳当多了。”
宋晓华的这份“稳当”过日子的工作背后,是我市人社部门的精准施策,并建立了实名制就业帮扶台账,累计提供2万余次“311”就业服务,推动了4707人转移就业、285人成功创业 。“到这里做事还是不累,也有宿舍,一个月工资也稳定,现在心里踏实多了。”八面山瑶族乡仓田村村民李海平正是通过人社部门组织的招聘会,顺利入职的慧华电子厂。
“我们慧华电子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帮助受灾群众来我们公司上班,我们提供吃住、岗前培训,我们现在30余名受灾群众在我们公司上班。”慧华电子招聘主管李烽说。
针对灾后重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我市定向开展技能培训,53期挖掘机、叉车、无人机等培训班,让1942名群众掌握了新技能。同时,27场“情系灾区”专场招聘会深入重灾乡镇,送去了8000余个岗位,帮助388人找到工作。为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我市还构建起“车间+项目+公益岗”就业体系。20个就业帮扶车间覆盖所有集中安置点,吸纳960人;47个“以工代赈”项目投入9955万元,带动3000余人就地就业;359个公益性岗位优先向困难人员倾斜,并实现了有就业意愿未就业受灾劳动力的“动态清零”。“(下一步)深化服务体系,分类实施帮扶。细化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各相关责任单位和乡镇,强化部门联动,确保每户转移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陈永忠说。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 瑞琴 陈如婧 杨璐行
一审:王瑞琴
二审:黄欣
三审:廖英武
本文为资兴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zixingxinwen.com/content/646942/94/1517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