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国评论•资新评丨厚植绿色底色 谱写农业强国新篇章

来源:中共资兴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盘宣辰 编辑:陈如婧 2025-04-09 15:49:13
—分享—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绿色低碳、彰显底色”的战略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置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这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化实践,更是走出一条生态与农业协同发展之路。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绿色理念引领农业文明跃迁。千百年来,农业文明始终与自然生态深度绑定。但在传统发展模式下,过度索取、粗放经营曾让不少乡村陷入“资源透支—生态退化—发展停滞”的困局。浙江安吉余村的蝶变,正是对这一困局的破解,从炸山开矿导致水土流失,到封山育林发展生态旅游,这片土地用二十年时间验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真理。今天的农业强国建设,更需要这种发展观的彻底转变,将生态资源视为最宝贵的生产要素,把环境承载力作为产业布局的基准线,让每一寸耕地、每一条河流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在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延安,退耕还林工程不仅让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变成“绿海洋”,更催生出苹果、红枣等特色产业,形成“生态修复—产业培育—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这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表明,当绿色理念真正融入农业基因,土地就能焕发出超越传统种植的复合价值。农业强国的“强”,正在于这种发展模式的革新,在于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产关系。

从“刀耕火种”到“数字赋能”,生产方式变革重塑农业根基。绿色低碳不是对传统农耕的简单回归,而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发展进阶。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智能灌溉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让每滴水都精准抵达作物根系;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千年稻作智慧与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交融,创造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位一体的活态文化遗产。这些实践揭示着现代农业的深刻变革,用科技破解资源约束,用智慧提升生态效益,让绿色生产既有“老把式”的经验传承,更有“新农人”的创新突破。这场生产方式的革命,正在重构农业的价值链条。江苏射阳的“风电田”上方风机旋转,下方稻浪翻滚,实现清洁能源与粮食生产的空间叠加效益。当农业生产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维度,向科技要效益、向生态要空间,农业强国的根基就越发坚实。

从“独善其身”到“美美与共”,生活方式转型凝聚发展合力。建设农业强国,需要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革命。在重庆梁平,村民用厨余垃圾兑换生活用品的“绿色存折”制度,让垃圾分类从“要我分”变成“我要分”。当绿色低碳成为全民共识,就能激发出改变乡村面貌的磅礴力量。农业强国的建设,既要靠政策引导、技术支撑,更要靠每个农民、每个家庭生活方式的点滴转变。这种转变正在重构城乡关系。广东“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将农耕体验与自然教育相结合,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当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绿色供给精准对接,当生态价值通过市场机制充分显化,农业强国建设就获得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这种全民共建共享的格局,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三农”领域的生动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规划》擘画的不仅是技术路线,更是文明形态的升级路径。从黑土地保护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诠释农业强国的绿色内涵。这条发展道路需要持续创新与坚守,唯有将生态理念融入农业血脉,方能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图景。

来源:中共资兴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盘宣辰

一审:陈如婧

二审:欧文君

三审:廖英武

本文链接:https://www.zixingxinwen.com/content/646948/91/1485508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资兴新闻网首页